科大讯飞AI体验馆内智能产品。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最为集聚的区域。这片创新热土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又是如何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第七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的?5月30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合肥高新区,近距离感受高新区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荡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创新力量。
【创新链】 创新平台密布,科技成果涌现 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列入国家试点培育;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运行;认知智能、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全国首挂……仅仅是2022年,合肥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又新添了很多重量级“新成员”。加上国家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五大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双高企业培育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及数字为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培育”全创新链条,助力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创新平台的建成投用,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作为创新主体,园区高科技企业也纷纷瞄准核心科技开展攻坚。在国盾量子公司,采访团记者们看到,作为首家以量子科技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国盾量子紧抓市场机遇,不断扩大量子计算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服务。
“公司参与了‘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进一步发展相关技术并布局国产化产业链,已推出超导量子计算操控系统等产品,并搭建了‘祖冲之二号’同等规模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并接入国盾量子计算云平台。”国盾量子总裁应勇说。
【产业链】 布局未来产业,开拓新的赛道 空天信息产业是合肥高新区正在加快布局的未来产业重要赛道之一。而中科星图则是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
采访团在中科星图看到,这家长期专注数字地球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正持续研发数字地球相关产品和核心技术,将时空大数据、云计算、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GEOVISEarth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特种领域、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企业能源、线上业务六大板块业务为核心的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系列产品,为政府、企业、特种领域及大众用户提供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技术开发与服务、专用设备及系统集成等业务。
有了领头羊的带领,这两年,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就在一个月前,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合肥开幕,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太空星际In⁃SAR卫星星座、银河航天合肥星座、“玑衡一号”商业气象卫星星座研产及运营基地等九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合肥高新区,为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注入新动能。仅用两年时间,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招引、培育近80家企业,初步形成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并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
同样在2023年,《合肥高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8)》发布,将“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吹响了建设“长三角元宇宙创新发展第一区”的号角。加上获批国家试点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合肥高新区正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在产业新赛道上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据介绍,2016年以来,合肥高新区“一强、四主、五新兴”的产业结构已转变成为现在“421”产业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战新产业比重由28.3%提升至57%,战新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速增长。
【人才链】 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全球人才 在科大讯飞,采访团记者们被科大讯飞今年发布的认知智能大模型“讯飞星火”吸引,并纷纷进行测试使用。有的让“星火哥”写稿,有的问起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星火哥”则一一予以解答。
作为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科大讯飞是安徽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同时也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截至2023年4月30日,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560项AI产品及能力,聚集超过407.7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66.6万,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超过37.8亿,AI大学堂学员总量达到72.8万,链接超过500万生态伙伴,以科大讯飞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构建。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汇聚,合肥高新区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打造安徽省首个“外国专家服务之家”,并开办全国开发区首家“企业家大学”,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名校引才品牌,14年来累计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
而随着“科大硅谷”的建设,合肥高新区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在全球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此创新创业,形成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高地。
【资金链】 发展科技金融,打造“基金丛林” 为打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合肥高新区连续出台“创九条”“金九条”等扶持政策,并打造形成繁荣茂盛的“基金丛林”。目前,园区基金总规模超2500亿元,基金超过200只,由政府基金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带头投早投小投科技,推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安徽规模最大的创业园区,合肥高新创业园内科技企业已经超过133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企总量达到828家,上市公司13家。瞄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高新创业园依托“青创资金”+“孵化基金”双轮驱动,通过利息补贴、银行成本补偿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七年来,青创资金通过贷款累计1799笔,总额13.34亿元,累计撬动各类资金42.18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四链”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合肥高新区还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通过土地全域治理、链通高新、区域经济大脑等创新方式,为创新“松绑”,为发展“加油”。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