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
从前,“延毕”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试挂科、论文被毙,就是学分未修满等,是学生们被迫的选择。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实习,一些学生甚至通过“主动挂科”等方式获得“延毕”的资格。而不同高校对“延毕”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措施,又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选择和思考。(6月14日海报新闻)
有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包容性也在逐渐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延毕早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件羞愧的事情。“但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你把所有问题都留在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
确实,不少毕业生的“延毕”,正是为了延缓即将面临的压力,比如一位毕业生说,“当确定自己延毕的时候,我如释重负,终于暂时没有了求职和毕业论文的压力。”而这也是另一个版本的“慢就业”“缓就业”。实际上,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在他们看来,在“慢”的过程中,可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
但是,也有所谓的“慢就业”,最后成了“懒就业”的借口,甚至因此名正言顺地“啃老”,对此必须高度关注并予以必要的矫正。比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同时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特别要关注“慢就业”毕业生,了解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社会要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家长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开启职业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过渡性工作”不仅让自己有了暂时的经济来源,也可以因此更加从容地选择理想的工作。尤其是“过渡性工作”这样的磨砺和历练,既多了生活阅历,也有了经历风浪的本钱,这其实印证了专家所说的“你把所有问题都留在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也可作为“延毕”大学生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