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联合调查组经勘察现场,调取监控视频发现,月1日,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认真调查取证,发布“异物为鸭脖”结论是错误的。(6月17日大皖新闻)
在江西省联合调查组的努力下,“鼠头鸭脖”事件真相大白。可实际上,所谓“真相”,从一开始就没有、也不可能逃过网友的眼睛。虽说,判断的依据就是一张图片,但实物的“立体感”不可谓不强,这也是动物专家“保守地”给出“八成可能性是鼠头”结论的原因所在。而当地市监分局给出的“经对图片反复认真对比”得出的“鸭脖”结论,本质问题不是反科学、反常识,而是“反良知”,也可以说,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
令人无比困惑的问题也正在于此:公然反常识的“指鼠为鸭”,却能盖上相关部门的大红印章,郑重其事地向全社会发布,最终沦为笑柄不说,这种被指是“盖着公章的谣言”,对政府公信的伤害力,绝非个别官员“用嘴一说”所能比的。
有一个问题是清晰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指鼠为鸭”,是在维护涉事供餐企业和学校的利益。那么,这背后是否还有更多的利益交易内幕,也需要调查。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能感受到,明显荒唐的“指鼠为鸭”结论之所以能挺得住,背后存在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实际上,是舆论监督遭遇了地方“土围子”力量的坚强阻击。所谓“土围子”,是地方、基层一些官员为维护所谓“地方形象”(其实是某些官员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小势力范围”。
回到本次事件,一个小小“鼠头”竟然折腾了半个多月,若不是省级联合调查组介入,会是何种结局?复杂之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基层“土围子”的坚硬。
对这种“土围子”,一是要通过有力度的监管、严厉的问责“下猛药”治理;二是需要做大公众监督的话语权,比如,公共部门、领导干部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舆论质疑制度化,作为部门和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唯如此,在关乎党和政府形象,关乎依法履责等问题上,有些官员才有可能收敛那些应对舆论监督的“套路”,一些地方和基层阻击舆论监督的“土围子”,也就不再那么坚硬了。马涤明/文 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