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短视频精准投喂,家长不妨精准保护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其中,“看短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的首位,使用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面对短视频算法的“精准投喂”,家长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6月18日《广州日报》)
  对“看短视频”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首位,使用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因为短视频算法“精准投喂”,把所有问题推到短视频身上,并不客观。短视频成很多孩子的“新选择”,与短视频内容丰富、轻松诙谐等有关,也与孩子活动空间狭小,可玩可去的选择较少有关,还与家长与孩子陪伴、沟通频率不高有关。
  我们当然希望短视频平台能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过,方兴未艾的短视频平台,不可能行家长责,制止或者拦截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面对短视频平台的“精准投喂”,家长对孩子应该“精准保护”,而不必把短视频视为洪水猛兽。电子游戏出现之时,曾有人担心电子游戏会害了孩子;网络游戏出现后,又有人担心网络游戏会影响孩子。结果告诉人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短视频“精准投喂”,固然会让有的孩子爱不释手,但他们到了学校有老师,回到家中有家长,只要家校联手,“无缝衔接”,真正沉迷于短视频的孩子不会太多。
  另一方面,保护孩子,不是让孩子永远处于洁净无瑕的真空中。孩子有接触网络和短视频的机会,又能正确辨识网络及短视频的利害,才会健康成长。相反,孩子对网络和短视频毫无了解,这很可能先输给了同龄人。
  实际上,监管部门及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一直在努力。近年来,随着清朗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对网络及其短视频平台频繁发力,暴力、血腥、恐怖等内容已得到遏制,网络空间不断净化。只要家长“精准保护”,控制使用时间、过滤短视频内容,应该不是难事。□卞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