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建校,合肥市庐阳实验小学至今已走过72年的光阴。近年来,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以“日新”为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具有文化之根、创新之品的当代少年”为办学目标,通过“日新教育”引领学校走向高品质发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日新”课程,蓬勃发展 近年来,以学生未来发展的视角,学校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高度融合,构建多维度、兴趣化、实践性的“日新课程”体系。
通过竞赛、活动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节、艺术节活动;通过建成“全国手球传统项目学校”、精心训练“蔚蓝合唱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通过把仪式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学生的德育活动,铸就学生的礼仪素养、集体意识、爱国情怀。通过红领巾争章活动、建队节活动及雏鹰假日小队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小古文课程的教与学,激发师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习得丰厚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厅、宣传栏、全课程作品展示墙、楼梯间图书角等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
2020年7月,PBL全课程项目化学习实践基地”在学校正式揭牌,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项目化学习正式开启,它让学习变得生动、多元、丰厚、饱满、高效,“日新课程”体系的特色彰显无疑。与此同时,有传承、有创新的“日新”校园文化风格逐步形成,引领学生每天都有新变化、新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日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教师队伍,学校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出发,全力打造“日进”教师,培养一支“研究自主、合作自动、发展自律”的教科研队伍。
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学校先后成立学科研修组、青蓝工程研修组、课题研修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修组、智慧课堂研修组等多元合作团队,让教育教学研究的管理扁平化。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与团队成长相辅相成,让个人荣誉与集体力量密不可分,加强教师凝聚力,加速教师队伍整体进步。以青蓝工程为例,学校每学年初举行“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形成校长领航、骨干教师示范、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师团队阵型,把教师专业成长和“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抓实。
学校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特色课程建设,由年级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与本年级的各科任课老师共同组建“项目化学习课程研发共同体”。结合各年级的项目主题,开展系列研究工作。每一位老师在跨学科的网状研修模式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合作的形式。从一个人的学科本位走向一群人的群策群力,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设计者,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孩子们的创造力。
落实“双减”,全面育人 学校依托“日新教育”核心价值观,切实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真正做到落实“双减”精神,守望幸福教育。
课堂教学有效度。学校大力建设“智慧课堂”,通过在线测学的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课后服务有温度。学校构建了“5+1+N”的课后“三点半”服务体系,引进多家有资质的课后服务机构进入校园,开设了体育、书法、舞蹈、棋类、科创、美术等20多门课程;作业研究有质量。学校先后多次开展“作业设计”教研活动,本着“少而精、简而丰”的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科学定位,助力学生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提升。
一路走来,荣誉等身。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手球项目传统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校”“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合肥市特色小学”“合肥市新优质学校”“合肥市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绿色校园”等多项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站在新的起点,合肥市庐阳实验小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日新”教育内涵,不忘初心再出发,勇挑重担立潮头,坚持走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