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接纳、支持、共享,在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无论是普通班的孩子,还是启智班的“折翼天使”,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闪闪发光。近年来,学校实施符合校情的融合教育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实践“教育、康复、劳动和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特教模式,普教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创新发展“五大融合教育”。如今,“体育”和“智育”齐头并进、劳动教育熠熠生辉,尽显融合教育之美。
撒下劳动种子 绽放五育之“花”
校园普特教融合劳动基地“东篱园”内,辣椒、茄子、西瓜、玉米、韭菜等蔬菜水果错落有致、长势正旺。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推出劳动教育课,并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和比赛,将劳动知识的普及与劳动技能的锻炼覆盖课堂内外,有力促进“五育并举”。
校内劳动课上,孩子们用黏土做出花草树木或千姿百态的动物;用色彩斑斓的珠子和细绳做成串珠;用剪刀和画笔做出不一样的粽子。线上劳动课时,孩子们在家向父母学习包饺子、下汤圆,也学会了叠被子、整理书桌,“get”到许多生活技能……在今年举行的首届劳动技能大赛上,不同年级的参赛学生分别比拼穿校服、刨铅笔、叠衣裤、剥豆子等,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近日,学校联合铜陵路街道社区工作站举办了“环境保护在心中,垃圾分类在手中”主题宣传活动。为补足教师、学生种植知识“盲点”,学校聘用有经验的门卫师傅担任“园艺指导师”,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认养校内的绿植,并修剪维护、刷白防冻,共同打造学校最美的一道风景。
探索体教融合 铺就健康之“路”
一次次漂亮的快攻、一颗颗肆意挥洒的汗水,在不久前举行的瑶海区青少年校园手球联赛上,蚌四小手球队的队员们用拼搏的精神展示了体育运动的魅力。
手球是该校特色体育课程之一,近年来,该校在体育中探索“五育融合”,建立起“2+1+1”的体育课程模式:每周2节体育常规课、1节手球课程、1节技巧课,旨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和培养体育技能技巧。
一把手校长挂帅,选派一名中层干部具体负责,并外聘专家级手球教练来校进行专门辅导,提高教练员的手球水平;校队队员每天一节训练课,每次训练1.5小时左右,提升手球校队的硬实力。得益于多年的努力,学校手球队2019-2021年,在省级以上手球比赛中共计获得一、二等奖7次,其中1个全国亚军、4个省级第一名,手球竞技水平快速发展。
面对“五育融合”的现实需求,蚌四小梳理出学科教学中的体育要素,积极实现多学科多形态融合。语文学科的习作教学中,有针对体育赛事活动过程的描写;英语教学中的TPR(完全身体反应法)通过英语发出指令,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数学学科中的计算方法能够直接解决训练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组织劳动教师和体育教师开发融合性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体育教师和音乐教师开发手球操律动课程,通过显性化融合课程打通学科壁垒,实现真正学科间的渗透。
特奥宝贝向前冲 闪耀竞技之“光”
蚌四小还有这样一群“折翼天使”,在学校的关爱下,他们不仅学会了许多生活、劳动技能,一些孩子的运动天赋也逐渐被挖掘。
早在1988年,蚌四小就设立了特教班。35年来,从最初两个特教班,到现在拥有四个启智班,从只有一名专业特教老师,到现在拥有14名专业特教老师,蚌四小走出了一条基于“博纳雅容”办学理念的悦享融合发展之路。
以生活为核心的主轴课程,发展潜能、补偿缺陷的康复课程,音、体、美全面发展的艺能课程,实现多元目标的3+X统整课程。近年来,蚌四小积极探索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教课程,满足特殊孩子的需求。东篱园里,有属于特殊孩子们的一片天地,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和普通班的融合小伙伴一起零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劳动技能课上,孩子们不仅学习许多生活常识,还能通过DIY串珠、粘贴画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去超市学习自主购物,在地铁、公交站学习文明乘车,学校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提高特殊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2021年10月份第八届全国特奥会上,蚌四小5名特奥运动员获得7金1银2铜的好成绩,包括一枚沉甸甸的正赛期安徽首金!截至目前,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牌数累计达500枚。作为安徽省特奥训练基地,蚌四小将特奥训练引入艺能课堂,包括轮滑、田径两大特奥训练项目。为提升运动员水平,学校还聘请专业轮滑、田径教练,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开展特奥训练。许多特殊儿童从蚌四小参与体育、融入社会,甚至走上国家级、世界级的竞技舞台,每一个孩子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