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袁媛,再度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栏目。载誉归来的袁媛依然保持着谦虚、低调,充满着感恩之心。凭借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摘“梅”的袁媛说,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题材,黄梅戏弘扬的真善美、传递的正能量永远不能变。
摘“梅”只是新起点
徽派:从小梅花奖到这次的梅花奖,中间隔了多少年?
袁媛:我记得是2002年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小梅花大赛”的金奖,那时候才十三四岁,当时代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参加比赛,正好年龄也符合大赛要求,一下子拿到了金奖,比较幸运。
徽派:梅花奖捧在手里的时候,感受怎样?
袁媛:那肯定是非常高兴、激动,但是更多的是感恩,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在这个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点点滴滴,最终可以跟着《共产党宣言》去到广州参加竞演,获得梅花奖,我是非常感恩的,感谢为我付出、支持我的所有人。
徽派:对你来说,拿奖是压力吗?
袁媛:大家可能认为,我拿到这个奖比较年轻,其实我6岁就接触了这个行业,幸运的是,我比大家更早接触戏曲,我的戏龄也有将近28年,也许别人起步比我晚些,一个戏曲演员确实需要这么多年的沉淀、积累,才有可能走到这一步。梅花奖是所有戏剧人的梦想,但我内心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也会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剧目,带给观众、带给戏迷、带给支持我的人,让他们能看到我在舞台上更好的表现。我们也会服务社会,比如积极参与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举办的一些活动,服务老百姓,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个奖是对我前期努力的一个鼓励吧,未来继续往前走。
排演克服重重困难
徽派:这个过程难吗?
袁媛:过程肯定是比较艰辛坎坷的。当时是在最寒冷的冬天,2021年12月底建组,次年1月开始创排,时间非常紧。一台黄梅戏的精品力作,从创排到搬上舞台,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前期的剧本协调不算,我们1月份开始排,2月初就要公演,一个多月的时间(压力)可想而知,全剧组可以说是上下一心。我们是全省第一家把献礼剧目搬上舞台的。年后,我们就去各地进行巡演了,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是第一站,然后又去了武汉、江西等地,前前后后公演了50场左右。
徽派:你个人做了哪些准备?
袁媛:接到剧本,首先要阅读《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要对宣言有所了解,这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有帮助的。传统戏曲是穿着彩鞋、戴着水袖,传统的服装头饰,用程式化的表演来展现这个人物;现代戏相对来说,在表演手法上会单一些,像林雨霏这个人物,她要穿高跟鞋,穿旗袍,还要展现出她被追捕的状态,我们当时设计有劈叉、点翻身、下腰、跪搓步,把戏曲传统的东西结合到现代剧当中。包括后面在牢房中出场的动作,因为她受刑了,她从幕后走到台前,肯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她又不能被警察拖上来,那么我们就设计她自己走上来,根据受刑的程度,会加一些身段的表现,每一段都是不一样的。
徽派:包括这次的唱段,也是非常出彩。
袁媛:在音乐作曲这方面,我们的徐志远老师,也是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他对黄梅戏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曾经问过他,能不能在《共产党宣言》中,帮我写一段能够流传下来的唱腔?徐老师当时就说了,那怎么能是一段呢,一定是每一段。确实,徐老师做到了。我们这部剧在广州竞演的时候,很多别的剧种的人过来观摩,他们说,你们这个剧目一打开幕布的时候,就像放电影一样,它的音乐很震撼,不像传统剧目更多的是三大件、三打七唱。这部剧加了很多交响乐的元素,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像我的个人唱段,比如最著名的《心有信仰》,已经被纳入了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料库。
竞演发挥出完美效果
徽派:梅花奖竞演跟之前的50场公演不一样吧?
袁媛:肯定不一样。这一次其实有一些调整,之前的演出为了标准化、模式化,用了南京的乐团做了伴奏音乐,而现场是没有乐队的;这次我们根据以往现场评比的经验,认为现场乐队应该对演员会有更多的刺激,所以,当时决定民乐团加上交响乐团,由徐老师亲自坐镇指挥。演出前,导演也来到剧院,进行了再次的修改打磨,更精细化了。直到出发去广州的前一晚,我们还在进行内部彩排合成,因为害怕生病影响到嗓子,我们彩排时不化妆,全体演员都戴着口罩演的。我们从早上排练到晚上演出,我自己是没有摘下口罩,吃过一口饭,喝过一口水的,就是为了这次展演,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徽派:因为南方观众习惯听粤剧,你能感受到当时观众的反馈吗?
袁媛:其实中华戏曲历代历年都是展示正能量、真善美的,黄梅戏更是如此。虽然是安徽的地方戏剧,但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去南方或北方都是不受任何影响的,全国的甚至全球的观众都很喜欢,因为黄梅戏的音乐特别婉转。我记得以前在国外演出的时候,不论欧洲、非洲、美国、俄罗斯,他们都会说,黄梅戏音乐怎么这么好听,这是真正的中国的乡村音乐,所有人都会唱或者哼两句。我们去广州,也是一个很巧的事情,《共产党宣言》就是以广州起义为背景的故事;又很巧的是,我们抽签抽到5月14号演出,那天是母亲节,我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革命母亲,天时地利人和,让那场演出发挥出了最完美的效果。
不变的是戏曲的真善美
徽派:传统戏服也穿了,现代戏也一直挑大梁,你对两者的思考有哪些?
袁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文艺工作者,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代又一代,传承我们的传统剧目,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是所有年轻演员必学的剧目,是基础;现代戏是近十年来我们做的探索和研究,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黄梅人,也要更多地担负起这个剧种的传承责任,挑起大梁,创新研究出更多的新的表现手法。到了今时今日,传统剧目也都在演,近十年来我们更多地做了跟人民同心、跟时代同行的剧目。大家熟知的我的红色三部曲,第一部《红梅赞》,就是《江姐》的重新改编和整合,用了交响乐,舞台和演奏人员的结合方式;第二部《青春作伴》,讲的是皖南新四军兑现对人民承诺的故事;第三部就是《共产党宣言》。文艺是为时代服务的,弘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以外,也要贴近和体现现代的身边事,说不定往后几年几十年,这些现代剧也变成了经典。
徽派:你觉得哪些应该变,哪些不能变?
袁媛:表现手法可以变,不变的永远是戏曲人想表达的真善美和正能量的精神。
徽派:说到了传承,你也一直在说很感恩。
袁媛:我的师父从我进剧院就一直带着我,无论是生活当中还是艺术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她告诉我,学艺一定要有德,德艺双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把剧种传承下去,更多的要做的就是坚守,坚守好自己的阵地,坚守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为我们的剧种发展去尽自己所能。
徽派:对于传承这个担子,你有所准备吗?
袁媛:我演的这些剧目都是有B角和C角的,在很多年前,导演来排戏,特别是外请的导演,他的时间很紧张,也许只能排A角,B角和C角只能在旁边看,可能没有机会上舞台。我排演的剧目,无论是B角还是C角,我会鼓励大家都来学,甚至我会在排练场或者演出的下午,跟大家交流我的体验,让他们有更好的展现。艺术靠的是人,只有你一个人会,别人都不会,它就没有办法完善进而广为流传。只要大家来问我,我都会教。老戏班有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新时代,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打破这样的旧传统,让更多的年轻演员深入到传统文化当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