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寻访薛家岗文化
□桐城 彭旵生
  五月是一个温馨的季节,拥有厚重历史和旖旎风光的安徽省潜山市格外好看和迷人。踏上这块生机勃勃的热土,人的心情畅快极了!
  一个周末,一场倾盆大雨之后,我有幸来到潜山考察薛家岗文化。薛家岗,多么熟悉又亲切的名字,30多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了薛家岗文化的悠久历史,许多充满魅力的光环让薛家岗这个名字显得鹤立鸡群: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重要典型遗址、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三大文化交流圈的缩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境内首支被确认的原始文化、安徽省唯一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因为薛家岗就在邻县,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我很想去现场参观了解一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个愿望终于在癸卯年的美好夏日得以圆满实现……
  1977年,薛家岗遗址第一次被发现,从此薛家岗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了皖山潜水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潜山市文化馆馆长热情洋溢的介绍中,我仿佛看到了5000多年前,在皖山脚下、在潜水河畔,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河流孕育了薛家岗的古老文明,各类哺乳动物穿梭不息、各种鸟类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欢快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不停地嬉戏。在薛家岗的岗地上,原始部落的人们为了繁衍生存,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挥斧伐木,他们有的采集野果、有的持弓涉猎、有的手工制陶、有的引轮纺织、有的钻孔打井,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快乐生活,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美丽画图,薛家岗的先民们就在这个山岗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
  陪同寻访的潜山的朋友向我们娓娓道来:薛家岗遗址是一块椭圆形的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可以从土质结构上清晰地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时代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时代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古代文明的曙光开始孕育起来,他们依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实现了丰衣足食,薛家岗文化生动折射出古皖大地上的潜山人勤劳、智慧、善良、纯朴的影子……
  我们在薛家岗文化园内自由自在地漫步,欣赏着静谧的夏日美景,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5000多年前的薛家岗人在此定居,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既便于先民们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一幅幅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那口深深的水井就是很好的见证,体现了薛家岗人的聪慧。穿过薛家岗遗址展览室,我们兴趣盎然地来到被称为“龙山”的山岗上,整个山岗称为薛家岗,又因岗身自西向东伸向潜水,形似长龙探水,故俗称“龙山”。我们在游览中得知,位于山岗最东头的“龙头”部位为一台地,属典型的河旁台地型遗址。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文化遗存为主,北宋末年遗址上曾建有永明寺庙,遗址边缘有唐宋时期的土垣(寨墙)等遗迹,悠久灿烂的历史构成了薛家岗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文化,还辐射到湖北黄冈、江西九江鄱阳湖、安徽枞阳白荡湖和桐城大沙河流域……薛家岗遗址浸透着前辈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更体现出皖山潜河一带的先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在薛家岗遗址的背后,是一段响当当的文化积淀!
  离开风景如画的薛家岗,我禁不住几步一回头,挥挥手,心中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结,我想要带走这里的几片夺目的云彩。哦,原来我也爱上了这片瑰丽的文化园,因为薛家岗太美了,这些美,在我们共同的家园里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