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各医院之间对于患者的影像检查检验结果不互通不互认,导致患者换院就医时,又要重复检查检验,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6月26日,记者从安徽省卫健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91%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数字影像互联互通,累计调阅18万余次。与此同时,目前12家省属三甲医院以及合肥、滁州等市公立医院已实现电子健康码应用,实现缴费取药、影像调阅等就医全流程“一码通行”。
12家省属三甲医院实现“一码通行”
5月17日,家住合肥庐阳区的朱女士身体不适前往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在导医的建议下,她办理了电子健康卡,线上成功预约了专家门诊并轻松就医。朱女士拿出手机,在微信中关注“健康合肥官方公众号”,先在“健康合肥”官网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领卡,生成专属二维码。然后通过平台预约了专家门诊,预约成功后直接前往门诊就诊。朱女士走进诊室,医生扫了一下朱女士手机上的二维码,电脑屏幕上立即弹出信息。随后,朱女士继续通过扫码完成检查、打印报告、取药等环节。
记者了解到,合肥电子健康码已打通诊前、诊中、诊后就医全流程,随时随地线上预约全市各大医院号源。到院后直接前往相应诊室,扫描电子健康卡二维码识别身份后就诊。就诊结束后手机收到就诊结算通知,点击即可缴费结算,无需排队。到药房使用电子健康卡二维码,扫码取药,方便快捷。截至2023年5月24日,合肥电子健康卡申领552.4万张,使用人次1.1亿次,通过电子健康卡进行的结算金额达到28.6亿元。
今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为解决“不同的医院需要办理不同的就诊卡,不能一卡通用”的堵点问题,积极推行电子健康码就医“一码通行”。目前12家省属三甲医院以及合肥、滁州等市公立医院已实现电子健康码应用,实现网上(门诊)挂号、报到就诊、缴费取药、影像调阅等就医全流程“一码通行”。累计发码3100万人,用码2.7亿人次。
超九成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数据影像互通
五月份,在合肥务工的滁州市定远县张桥镇的张先生,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做了胸椎磁共振,后回到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复查时,忘带之前拍的片子。正当他着急的时候,接诊医生告知他:“没关系,现在省内医院做的检查,系统这边都能看到,即刻就可以调阅上次的检查结果。”
滁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公立医疗机构100%影像数据联通,实现通过医生工作站一键调阅患者在省内历史影像检查报告和相关影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上传影像数据480多万例,医生工作站累计调阅量达12127次,系统累计提醒次数达200万次,极大方便群众在省内不同医疗机构间就诊,减少了不必要重复检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记者从安徽省卫健委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在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互认方面不断发力,基本实现全省医疗机构医学影像互联互通,让一张检查单有望从“单家可见”到“全省互通互认”。截至目前,全省91%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数字影像互联互通,主动提醒次数2300万余次,累计调阅18万余次。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实现全省覆盖
在六安霍山县,56岁的范大姐尝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的甜头。因腹痛伴恶心呕吐,范大姐来到双乐河村卫生室就诊。孙医生接诊后,按照诊断规范,将患者的症状等信息记录进电脑系统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炎,这时电脑上的“智医助理”弹出多条诊断建议:考虑“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等可能,建议前往上一级医院检查。范大姐听从该建议,随即前往上级医院,最终被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并得到及时治疗。
让范大姐得到及时治疗、避免错诊漏诊的这位“智医助理”可不简单,它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工智能系统,成绩超过了96.3%的人类考生,是一款实现病历规范质控、辅助诊断、合理用药、医学知识学习等功能的全科医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为着力破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基层诊疗行为监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2018年起,安徽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现已实现全省104个区县全覆盖和常态化应用,服务3.7万名基层医生,日均提供辅助诊断30万次,提供辅助诊断超5.5亿次,提供AI医学检索73万余次,合理用药质检处方达1.7亿余份,基层医生电子病历书写规范率提升至97%以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