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休息在家,整理书柜,无意中翻出我的高中毕业纪念册。当时不曾舍得购买精美印制的,也就是普通的笔记本,自己事先填好诸如:姓名、属相、你的爱好、你最遗憾的一件事、你的性格、你对我的忠告、你最想对我说的话等等。
翻看那些充满着青春气息的或稚嫩或搞笑或感动的词句,正沉浸在对美好青春的怀念中,忽然看到一位同学“对我的忠告”:说话太直白,无主见,希望能改进。顿时如五雷轰顶,迅速被拉回残酷的现实:我高中时就已经被同学看出那么二了吗?继续翻阅纪念册,“对我的忠告”还有:“做人固然要有原则,但凡事不能太较真,对某些事要看得淡些,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对人应有热情,但要有个限度,切不可热情过度。也许有时你是在释放你的热情,而别人却未必欣赏。”“活泼可爱的你再多几分文静。”“不应该让你的内心和表面相差太多,心里如何想,就让它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我就是我。”“不能太情绪化,心情好时,有说有笑,心情不好的时候少言少语让人琢磨不透。”“性格大大咧咧,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受骗。”……
看完后我陷入沉思中久久不能释怀。仿佛穿越到三十年前,高中同学给我开了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我可爱的同学们哪,你们各个都是预言家和哲学家,三十年前就素描出我这么个鲜活生动的人儿来,让三十年后的我情何以堪?
定定无比慌乱的神将几份“对我的忠告”一一拍下来,备注:高中同学毕业留言,感觉一一被击中,惭愧自己三十年来毫无长进。然后用微信发给女儿和几个好朋友,企图能收获一丝丝安慰。女儿很快回复:“高中时开的枪,终于在三十年后击中了你。”一位好友回复:“你竟然还留着。”我回复:“是的,不仅留着本子,还留着所有缺点。”该好友捂嘴一笑,笑得我心发慌脸发烧。还有一位好友小心谨慎地宽慰:“当年就有这么多人懂你,真好!”我怎么感觉这不像是安慰,像是补刀呢?
还有几位发来笑得前仰后合的表情。总之没有一个人否认这些评判,我真的很想大哭一场。
是夜,我辗转反侧,不出所料地失眠了。人真的那么难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吗?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改变不过是演技更加精湛了吗?依稀记得当年看那些忠告,自以为是幼稚天真到无可救药,只看好的词句,不好的词句总认为是别人不懂自己。而今,想想这三十年所有的坎坷和伤痛无不来源于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心理学专家说过,能说服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同一个错,我不知道犯过多少次,同一片南墙也不记得撞过多少回。若是当年能够看懂并且改正这些缺点,会不会不再有如今千疮百孔的自己?然而人生何曾有如果二字,终究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迎面撞见三十年前的自己。现在的我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看清了自己的优势短板,也学会了接纳那个一身毛病的自己。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而我也如同一棵疤痕斑驳的老树,纵然一身伤痛,却总还是坚持不停歇地向着光亮处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