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外包食堂易出事”的魔咒如何打破
  6月27日,重庆秀山县市场监管局通过秀山网发布情况说明:今日,网传“在秀山县中医院食堂盒饭中疑似吃出老鼠头”。接到舆情通报后,我局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查封了实物,并展开调查核实工作。经认定,该异物为老鼠头。(6月27日安徽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鼠头”梦魇尚在心头萦绕,此番重庆秀山县中医院食堂又上演了如出一辙的惊悚剧情。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每每会对大众内心构成强烈冲击。而当此类事件在短时间内高频发生,在社会层面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后遗症,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可疗愈。
  梳理近期的两起“鼠头”事件,我们很容易发现某些共同点。比如说,都是食堂、都是承包经营……凡此种种,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其来有自。近些年来,“外包食堂容易出事”俨然已成“魔咒”,屡屡被应验。主打“专业分工”“规模效应”的食堂承包商,一再在品控环节失守,乃至造成“惨案”,这显然不只是责任心和道德层面的缺失,更指向了现有商业模式深层次的结构缺陷。
  单位食堂外包这门生意的核心逻辑,无非是两个主体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其一,是食堂所有者通过“价高者得”的招标,攫取最多的承包费;其二,则是食堂承包者以“成本最小化”,来争取赚得最多的利润——而这里所谓“成本最小化”,往往是最致命的。须知,承包商控成本,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不惜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而这种代价最终当然还是会由消费者买单。其直观体现就是,此类食堂的饭菜时常被吐槽难吃、价贵。
  餐饮公司承包食堂,之所以有利可图,要么是利用自身采购优势、规模优势、议价优势来“压榨”上游供应链,要么是通过减少人员配置、“优化”食材耗损率等手段节流。正所谓过犹不及,“向细节要效益”抠到极致,大概率会出现风险失控。
  食堂鼠头,固然是偶发事件,可是诸如头发、蟑螂等异物,却是司空见惯。在食堂外包几成市场主流模式的当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可以普遍适用的、能够实现穿透式监管的食品安全维护架构,必须加速完善。□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