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本报以《420吨“巨无霸”穿越合肥市区》为题,报道了安徽省公路运输史上单件最重的超大件运输。记者最新获悉,继第二台燃机6月29日运达目的地后,第三台燃机已在准备中,即将开始原线路的运输之旅。这样的“巨无霸”穿越合肥市区,需要履行哪些手续?穿越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目前制约大件运输的因素有哪些,该如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给出了答案。
运输路上越来越顺
记者采访获悉,此次承运的皖能北城天然气调峰电厂项目燃机共计4台,单件重量均为330多吨,加上板车总重达420吨,总共分四次运输,均按照报批路线进行运输。
全程参与的运输公司负责人管家清欣慰地告诉记者,“在各级部门的保驾护航下,运输过程越来越顺当,”管家清介绍,“每次运输都严格按照审批线路来执行。因为都是同样的线路,在经过第一次运输之后,我们对路线的把握更为熟悉,参与保障的各级部门也都非常重视,如第二次运输过程中,警力得到加强,一些路口提前做好封道和清障措施,为车辆通过节约了很多时间。”
据了解,第一次运输自6月14日晚出发,6月17日凌晨抵达,历时3个夜晚,第二次运输用时则缩短了一个晚上。
其实无论是第一台“70公里3天”,还是第二台“70公里2天”,对于运输企业来说,都算“相当顺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正式启运前的报批程序,漫长且复杂。
上路前的工作“挺不易”
“由于运输任务要穿越合肥市区,加上货物是超大件,涉及多个县区,可以说相当复杂。一路上交警、市政、城管等部门全程保驾护航,我们才得以顺利运输”,管家清说,作为一家专业的大件运输企业,公司之前在外省曾完成过一些超大件的运输任务,但在安徽执行超大件运输还属首次。
据了解,今年3月份,运输公司正式接手此次运输任务,考虑到服务项目的特殊性,为不耽误工期,立即就开展了相关的报批工作,前后历时三个月。据其介绍,仅运输路线,前后就制订了三套方案,最初规划的线路是走高速公路,但由于涉及收费站拆除等因素被否,经过多次论证后确立了最终的运输路线。
城市道路货运网有待完善
面对这样的“巨无霸”穿越市区道路尤其是诸多桥梁,前期审批严谨无可厚非。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个严谨的审批流程是不是还有更科学更完善的提升空间值得相关部门研究,毕竟,随着合肥新一线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未来类似的超大件运输会越来越多,如何在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的前提下,也为企业提供更便捷通畅的审批之路?
一位参与前期审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是合肥市乃至我省首次超400吨的大件运输,审批环节确实有不少工作在摸索中进行,尤其是运输路线涉及市区路桥较多,牵涉的主体也多,因此在通过市区路桥安全问题的审批上耗时较长。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运输路线来看,最终确定的行进路线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市区的主干道,从程序上来说,运输路线由企业报备没错,但企业选择路线时不应该是完全自由选择,而应在城市重型交通路网规划框架下去选,也就是说至少应该要有东南西北能够贯通的城市道路货运网,从而避免重型车辆从中心城区穿城而过。
相关人士认为,虽然目前合肥市也有物流通道的提法,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货运网的专项规划,涉及到道路设计标准、限高、限宽、管线等一系列相应的调整,不是一个简单宽泛的提法。缺乏城市道路货运专项规划的指引,运输企业在选择路线时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去设计线路,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同时也影响到审批的时长。
市区道路能否“并联”审批
记者采访运输企业了解到,此次运输任务最特殊的地方,就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市区道路。此前该企业在其它省市也曾运输过超大件,但多数是从公路通过,只有少部分路段经由市区,这次合肥的运输路线却反过来,约七成是市区道路,涉及肥西、经开、高新、蜀山、庐阳等区域。
据了解,大件货物运输过程中,经过城市外围道路由公路部门组织审批,城市内部道路则由交警部门组织审批,但交警部门通常只考察影响交通秩序方面的因素,结构安全则由道路主管部门组织论证,但市政部门又不在并联审批的范畴内,企业只能自己去找市政部门报批。
合肥市对桥梁管养分为市区两级管理,此次线路跨区多,各级主管部门的认识不尽统一,再加上市区路线还涉及轨道、地下管线、箱涵等多主体单位,导致城市道路通行方案审批速度较慢,最终由合肥市建设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多次会议才得以通过。
随着合肥新一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未来类似的超大件运输会越来越多,如何打通环节,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的并联审批机制,让企业少走弯路,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的同时让运输企业又快又好地服务城市建设,也是相关部门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