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发布提醒称,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针对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据了解,考生遭遇招生诈骗的常见情形是:“一不小心”上了虚假大学——只要不在教育部公示名单里的办学机构,就是虚假大学。(7月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绝大多数以诈骗为目的的“虚假大学”已难以继续招摇撞骗,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新的“虚假大学”仍时有出现。因此,每年高考招生录取阶段,教育部都要一再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低分上名校”的谎言,务必做到学校、志愿、录取“三核查”。实际上,只要放平心态、理性认识,不相信所谓的高考捷径,那么“虚假大学”也就无所遁形。
这确实既是苦口婆心,也有相当的专业性。但防范“虚假大学”,这样的“提醒”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这样的“提醒”是否能为所有家长和考生所及时知晓。而且,除了真假无从了解,面对“低分上名校”的诱惑,许多家长实际上也无从选择。
需要追问的是,“虚假大学”屡经联合打击,何以难以绝迹?固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总会不断有人铤而走险。但相对于普通诈骗,操作“虚假大学”显然是难度更大、“技术性”更高的“招摇撞骗”,比如要伪造学校的信息,大量发布虚假的招生广告,这就必然产生一定的“动静”,不可能完全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而这也给相关部门实施一露头就精准打击,提供了可能。
因此,防范“虚假大学”招摇撞骗,除了提升家长、考生的辨别能力,每年发布必要的“提醒”,有关部门还应将监管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堵截,加强动态的监管,根本不让这种“虚假大学”有“露面”招生的机会和空间。 钱夙伟/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