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剩菜盲盒”你会买吗?
  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这种食品盲盒销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兴起,有“尝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笔记“炫耀”,甚至有网友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抢不到”。
  “剩菜盲盒”里都有些什么?其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盲盒深受年轻人喜爱
  6月27日10时许,记者在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上看到,一批名为“魔法袋”的商品“上新”,其品类多是面包、蛋糕、寿司等,标注着“随机搭配”“惊喜不同”等字样。记者随机下单预约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面包店的“魔法袋”,取货时间是晚上6点30分至7点50分。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这家面包店取货,17.9元的盲盒商品,已经用购物袋密封好。拆开发现,里面有一份红豆吐司、一份香肠餐包和一个毛毛虫面包。根据估算,这些产品如果以正价购买大概需要40多元。
  商家告诉记者,盲盒里面的面包并非当天制作,但放到次日吃完全没问题;根据每天的实际销量确定盲盒的数量,一般每天7袋左右;买家大多是年轻人,盲盒产品一般上架就会“秒没”。
  今年26岁的湖南长沙市民孙女士是“剩菜盲盒”的常客,她从去年开始“尝鲜”。“我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的信息,然后发现长沙就有‘剩菜盲盒’销售。我第一次花12.9元买了两个欧包,拿回去当早餐很合适,之后就经常买。盲盒的乐趣就在于你也不知道最后能买到什么,每天的早饭也都不一样。”孙女士说。
  记者对比多个“剩菜盲盒”小程序发现,盲盒产品主要是面包、寿司和卤味,还有水果、奶茶等,其中有商家是知名连锁烘焙店;盲盒产品可以通过预约或线上购买的方式获得,取货时间多在晚上6点30分之后。
   盲盒销售食品有争议
  那么,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销售呢?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指引》同时强调,食品经营者在从事食品销售、餐饮服务过程中附赠其他盲盒商品开展促销活动的,应当遵守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在能够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可以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饶伟认为。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告诉记者,食品以盲盒形式售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考虑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售卖时,应当综合多项条件。
  需明确盲盒销售标准
  但“剩菜盲盒”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在采访中,有销售方和平台方均向记者表示,会严格把控质量安全。
  惜食魔法袋平台负责人孙国民介绍,为确保食品安全,商家入驻平台时,会受到严格筛选和审核,以确保证照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如录入SKU(产品统一编号),以便追踪和管理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用户到店自取“魔法袋”,打开“魔法袋”时可检视产品的质量和时间,没有第三方接触食品的风险,可确保食品安全。
  受访专家认为,虽然“剩菜盲盒”模式刚刚起步,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却不能缺席。
  任超建议,为了更好规范“剩菜盲盒”模式的运行,各方主体应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经营者或商家的角度来看,商家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售卖的食品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采用正确的储存、加工和包装方式,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在信息披露方面,商家应有明确的产品标识,包括食材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方式等,让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决策。在品质控制方面,商家应建立完善的品质控制体系,确保“剩菜盲盒”中的食品质量可靠,包括严格的检测、品控程序和规范操作。
  “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剩菜盲盒’销售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商家的日常监管和抽样检测,还应及时完善相关规则和规范,明确‘剩菜盲盒’销售的标准和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任超说。
  在任超看来,就消费者角度来说,应了解食品选择和购买的相关知识,阅读产品信息,考量自身的需求,理性对待盲盒销售。消费者应选择有信誉和良好口碑的商家购买“剩菜盲盒”,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还要注重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商家和监管部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
  “‘剩菜盲盒’的安全有序发展,还需要社会共治。媒体可以加强对‘剩菜盲盒’的监督报道,揭示行业问题和不规范现象,推动社会关注和共同监督。行业协会和商家应当积极加强自律,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任超呼吁说。
  法治日报记者张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