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合肥市民在畅享夏夜。吕敏/摄
随着气温升高,夜市迎来了人潮涌动,也开启了今夏夜经济的一片火热。与传统夜市相比,如今的夜市不止于吃喝,还包括了阅读学习、非遗欣赏、体育健身等多种形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夜市里的年轻摊主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为夜市增添了青春活力,而且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为了恢复和提振消费,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要支持夜市经济或打造夜市品牌。在确保公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前提下,如何依托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支持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近日,记者走访夜市,感受浓浓的烟火气,寻找问题答案。
年轻人“激活”了传统夜市
在武林路,大大小小的摊位整齐排布,欢声笑语的人们鱼贯其间。记者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郝赫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我因工作来到杭州,和朋友们溜达到武林夜市,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了。”郝赫一直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在他看来,夜市摆摊的门槛低、投资小、灵活度高,不失为一个创业的好机会。经过一番申请和培训,2021年他决定以全职的方式摆摊。
然而,在夜市摆摊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吗?夜市摆摊到底赚不赚钱?
“这事儿说不好,有时候卖得多有时候卖得少。”郝赫介绍,“平均一晚上客流量在50到70人,节假日多一些,日平均流水1000至2000元。”比起收入,郝赫更在乎的是在夜市能和很多人交流互动,不断积累人脉,为自己扎根杭州提供更多可能。他明确表示,短期内还会继续干下去。
小摊位,大民生。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李军凯表示,夜市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体量虽小,但可成为自我雇佣和各种灵活就业的杠杆。李军凯观察到,夜市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年轻摊主更加注重设计感,更具创新性。”
设摊管理“疏堵结合”
那么,在有人喜欢夜市烟火气,有人嫌乱象多的情况下,夜市到底是去是留?如果保留夜市,烟火气如何与文明风并肩同行?
“部分城市对夜市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允许摊贩占道经营,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反映出简单化的管理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直言,“为了更好促进夜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公众等主体多方协同,合作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把夜市经济打造成便民惠民富民新的增长点。”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河南省许昌市就提出“五统一、三严禁、一规范”的要求,即统一外摆时间、统一无烟炉具、统一地面铺设、统一垃圾容器、统一温馨提示;严禁阻碍交通、严禁噪声扰民、严禁乱搭棚庵,以及确保规范经营。再比如,号称“上海最大的夜市”泗泾夜市为保障食品安全,夜市外摆摊位按照“准入制”管理,由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审核从业者健康证明、身份信息、卫生许可证等,通过后再行营业,提高市民和摊主的安全感。
在许光建看来,设摊管理必须做到放而有序,管而有度,服务不留空白。“通过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合作治理模式,能够合理分配城市执法资源,以分片区、分时段的方式对夜市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经营主体自治意识、摊位商贩自律意识。”许光建表示,“管理部门亦应采取灵活多变、包容性强的执法方式,在合理执法的基础上加强相互沟通、资源投入,同时善于借助互联网力量构建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经营动态,对违规行为及时干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文化消费平添城市韵味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除了有形的商品,夜市还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夜市的发展,实则折射了城市文化的两个面向。”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刘新鑫表示,“一方面,作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小小摊位承载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是展现市民文化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集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于一体的集市街区,能够作为本地特色文化符号,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擦亮一张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刘新鑫进一步表示:“无论是淄博烧烤所折射的厚道诚信的齐文化,还是以武汉户部巷、吉庆街为代表的宵夜江湖,抑或是被誉为‘新疆之窗’的‘大巴扎’,都体现了夜市在文化层面的高度延展性。”
“而从心理层面看,夜市之所以能吸引巨大流量,离不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刘新鑫解释道,“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和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而夜市的发展则打破了这种局限,让我们无论是亲身前往,还是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到烟火气背后的人情味。”光明日报记者王禹欣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