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疾病传播的健康证,在发证、使用和监管环节,均存在着“盲区”:有医院不体检直接收钱发证;外卖平台、餐饮企业等用人单位默许甚至配合从业者造假;体检备案信息未联网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核查……这一系列问题衍生出“假证泛滥”现象。(7月12日《新京报》)
一张小小的健康证,关系着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公共卫生防疫中的重要一环。健康证“不健康”,直接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各监管环节出了问题是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坚决杜绝健康证“假证泛滥”现象。
我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等五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但记者在多地调查却发现,在未体检情况下就能拿到“健康证”,其中包括制假人员办理的假证,也包括一些医院出具的真证。
相关医疗机构不可能不知道健康证的重要性。但或疏于管理,或为了一己私利,在未体检的情况下,收加急费便直接发证。从业人员拿到手的,虽然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健康证,但实质上还是一个假证。此类假健康证的交易行为,漠视公共卫生安全,突破了法律底线,其危害性比伪造的假证更为可怕。此外,还有许多外卖骑手通过中介代办的健康证,也都是假证。而餐馆、外卖平台或默许,或审核也仅是走个过场,不管健康证真假都能通过审核,在客观上也纵容了使用假证行为。因此,健康证“假证泛滥”乱象的背后,与各监管环节的监督不力,有着直接关系。
健康证“不健康”危害大,必须依法打击。一方面,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不经过体检就出具健康证。同时,外卖平台也要严格审核,将持假健康证的从业人员“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伪造和使用假健康证的行为,对医疗机构未体检直接发证的相关责任人,参照伪造假证予以问责和惩罚,对代办假证的中介、制售假证的人员,依法追究治安及刑事责任,对使用假证的从业人员以及经营单位,也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该罚款的罚款、该停业的停业整顿,以进一步加大其违法成本,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假证,让健康证真正“健康”起来,从而充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丁家发/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