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他已“生活在别处” 我们却难“笑忘书”
米兰·昆德拉去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著作影响无数国人

  米兰·昆德拉曾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我们要告别的对象变成了他。据外媒7月12日报道,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米兰·昆德拉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原著作者,一生留下多部文学经典。莫言、王安忆、毕飞宇等中国当代作家,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离开故乡捷克,书写故乡捷克
  米兰·昆德拉的文学路,从1968年开始。这一年,他成功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随后陆续推出《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等多部长篇作品。
  因为文学,他获奖无数: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1987年,获得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1995年,捷克政府授予其国家最高奖项之一功勋奖;2020年9月20日,米兰·昆德拉获得备受世界文学界关注的卡夫卡文学奖……
  一段时期,他虽然离开了故乡捷克,生活在法国巴黎,但他的文学书写却始终带着对捷克的“温度”。他对故乡抱有深刻的感情,这一点,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多有体现。身为作家的他,一次次将脑海中的“文学世界”定位到捷克。
  法国文学界将他的《慢》《身份》《无知》并称为“遗忘三部曲”,这3部作品皆是米兰·昆德拉从捷克移居法国后所创作。作为该系列最后一部书籍,《无知》首次出版于2000年,但是米兰·昆德拉仍旧将创作目光投向自己的祖国捷克,讲述在时代更迭下,个体的颠沛流离生活。
  让一众读者印象深刻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创作背景依旧是捷克,是战争笼罩下的捷克。1984年,在法国定居3年后,米兰·昆德拉创作出这部40多万字的经典著作。这是一部哲理小说,讲述三名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试图传递出人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思考。
  开篇第一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写着:“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把生命的沉重,化为文字之轻盈
  上世纪80年代,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特别是其经典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至今发行量巨大。
  在那个年代,“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媚俗”等一度成为时下流行语,“不能承受的××之轻”甚至变成一个句式,被广泛运用。
  这位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同样对中国也充满着好奇。他曾在一次洽谈中说道:“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就是中国。”
  昆德拉是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在东欧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景凯旋看来,昆德拉的影响重点在思想上。“他让中国作家们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叙事。”“他启迪中国文学界: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
  在翻译家许钧眼中,米兰·昆德拉笔下文字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的哲学思辨性”。“对昆德拉而言,他对小说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要成为政治的注脚,也不要成为个人经历的说教。”
  “他说过,一个人走过,就不可能完全再回到原点。他的作品到最后已经深深融入了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所以对他来说,到底是回到哪、走向哪都不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昆德拉是一个世界公民。”许钧谈道。
  对于这点,《小说的艺术》译者董强抱有相似观点:“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昆德拉?因为我们也有这样的视野。中国人有一种非常大的全球眼光,不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个区域性的文化。”在他看来,昆德拉几乎重写了法国的小说史,“如果没有昆德拉,20世纪的文学要无趣得多。”
  昆德拉的写作擅长把生命的沉重化为文字之轻盈。曾有人说,从80多岁的院士到10多岁的孩子,都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找到生命体验与意义。
  不愿被诺奖骚扰,只用作品说话
  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成就斐然,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而他却说,每年10月的诺贝尔文学奖热潮,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骚扰。
  昆德拉根本不在意所谓的那些外界赋予他的价值。他常年远离媒体、拒绝抛头露面,只选择用作品说话。
  他曾毫不留情地表示:“传媒的精神与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至少对现代欧洲所认可的文化是如此:文化基于个人,而传媒导向单一化;文化照亮事物的复杂性,而传媒使事物简单化;文化只是一种长久的拷问,传媒则快速回答一切;文化是记忆的守护神,传媒则是时下新闻的追逐者。”
  昆德拉曾自嘲:“我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来到这个世界,有着形而上的意义。”实际上,他的作品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他曾说过,小说的内部空间是一个道德审判和价值判断都被悬置的领域。幽默精神是小说为现代人类提供的一项伟大发明。
  《玩笑》《好笑的爱》《笑忘书》……昆德拉似乎总在表达着笑看人生的态度,但人们读了他的文字笑过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悲哀。小说幽默风趣,实则暗藏反讽,虽调侃着这难以捉摸的世事,却又观照个体的生存状态。
  有评论称,昆德拉的作品表面轻松,实则沉重;表面随意,实则精致;表面通俗,实则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他在《笑忘书》中写道:“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用自己充满哲理的作品战胜了遗忘,永远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米兰·昆德拉简介
  米兰·昆德拉出生于1929年4月1日,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8年,随妻子定居法国巴黎,后加入法国国籍。2019年11月28日,他重新申请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他著有《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等多部长篇作品,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1987年获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2020年获得备受世界文学界关注的卡夫卡文学奖。

   延伸阅读>>
  昆德拉一思考 人们就拿起笔记本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哪些作品?在此一起来回味米兰·昆德拉作品中,那些让人忍不住驻足的句子。昆德拉一思考,留给我们很多经典。

  人有一种天生的,
  难以遏制的欲望,
  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小说的艺术》

  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
  两个不同时代,
  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美是编年的废除,
  是对时间的对抗。
  ——《笑忘书》

  爱始于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
  开始诗化的那一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现在起,
  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
  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
  我要向前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慢是一种已经失传的艺术。
  ——《慢》

  你是我心里的不朽,
  你是我热爱这个世界近乎全部的理由。
  ——《不朽》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
  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生活在别处》
  综合中新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