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6日,庐江县的丁大哥上山采山货,不料路遇300多斤重的大野猪,危急时刻,他赶紧爬上树,这才躲过一劫。“我不往树上跑,它肯定会攻击我,那(我的)小命就没有了。”
野猪在安徽闯祸时常见诸报端。6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下称《三有名录》),野猪“失宠”,并未出现在名录之中。
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了解到,2022年安徽省林业局委托安徽师范大学实施的全省野猪种群调查显示:安徽省野猪的种群数量总共有6.8~9.8万头。
据安徽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二级调研员吴月龙介绍,野猪在安徽境内除淮北平原外,其它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
近年来,由于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实施,安徽各林区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安徽省山区农民种植的玉米、花生、山芋、水稻、小麦等粮食,常被野猪破坏。
今年安徽省“两会”期间,安徽省人大代表、宣城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吕永春就提出,当前野猪种群已经泛滥,建议林业部门将野猪从安徽省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删除,并取消狩猎限额,将来根据野猪种群变动情况需要列入时再重新列入。
记者咨询安徽省林业局了解到,野猪虽调出《三有名录》,但仍属于陆生野生动物。涉及生态保护、食用、野生动物致害等情况,仍适用《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关条款。
野猪调出《三有名录》后,安徽省具体的执行政策还在研究协调推进之中。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考虑到的是其种群调查监测、危害防控、猎捕管理、人工繁育、禁食等相关政策如何推动落实。
另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野猪数量过多不利于生态环境,同样的,野猪作为广泛分布的大中型哺乳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野猪种群的健康稳定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加强种质遗传资源保护等具有积极作用,主管部门考虑野猪管理工作时会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着力营造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的社会环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