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称,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8月7日浙江在线)
长期以来,国内不少高校等科研项目有“重投入轻市场”的倾向,在进行相关科研立项和攻关的时候,多少有为了科研而科研的思维,与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等存在一定的供需脱节,科研成果质量也不高,造成一些高校科研项目不少、成果也不少,但真到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实际应用技术时,却不甚理想。
与此同时,在高校等具体人员或团队科研项目立项时,包括高校、相关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总体审核制度,存在不够科学完善的地方,也使得最终立项的科研成果实际市场转化率不高。比如从广西此次审计结果看,有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有关方面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存在聚焦重点导向不够等问题,从而使得科研项目结果“小、散、弱”等,实际转化率不高。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也与我国发明专利买卖信息和渠道不顺,有着直接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发明专利交易市场还很不健全,导致不少发明专利质量不错,但苦于没有“出嫁通道”,进而阻碍了专利转化率的提升。
此外,高校科研领域某些不正之风,也会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比如高校科研中的“圈子主义”“山头主义”等,会影响科研立项和研究的质量,进而降低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
此次,个别高校“科研花费1.3亿零成果”,无疑是一个警示,告诉我们必须要在提升高校发明专利的转化利用效率上下更大功夫。比如,持续完善高校发明专利的相关应用与评价机制,让真正实用的专利发明脱颖而出,挤压无效、低效专利发明的空间;比如,构筑更加顺畅的专利发明“出嫁通道”,搭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快速路”;再比如,向反科研腐败要效益,发挥“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作用,培育引导科研成果转化市场,促其早日成熟完善,让科技尽可能早和多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余明辉/文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