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65年来,淠史杭工程发挥了哪些作用?

航拍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资料图片)

1959年初步建成的横排头枢纽。(资料图片)

横排头建成通水。(资料图片)

航拍淠河总干渠穿城而过。(资料图片) 

  本报讯 抗旱减灾效益达1600多亿元、累计改善灌溉面积84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3.62亿立方米……8月14日上午,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六安市(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举行,安徽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维国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淠史杭灌区的发展成效。
  徐维国介绍,淠史杭灌区经历了特大干旱和洪水的考验,抗旱减灾效益达1600多亿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累计城乡生活供水100亿立方米,保障了六安、合肥及沿渠1400多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年均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塑造了山高水长、林茂草丰的优美生态。淠史杭灌区累计改善灌溉面积84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40万亩,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7和0.525,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3%,新增年节水能力3.62亿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影响灌区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的‘卡脖子’问题,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灌区生态因水而美。”
  徐维国说,围绕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加快灌溉供水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变,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加快灌区建设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灌区工程屡创“禹王杯”“黄山杯”;加快工程管理向标准化方向转变,省管工程全线达到省级管理标准,2个渠首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加快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建立灌区水情、雨情、工情、农情在线监测的立体感知网,“数字灌区”项目初显成效。
  据悉,淠史杭灌区在全国灌区中第一个引进世行贷款进行续建配套,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进行竞争性立项,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加快管养分离,组建用水合作组织,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
 
   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 
  本报讯 8月14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新闻发布会获悉,淠史杭灌区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淠史杭灌区建成以来,已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2亿亩、助推粮食增产1590亿斤。
  据六安市副市长、一级巡视员孙学龙介绍,淠史杭灌区被誉为江淮大地的“丰收之源”“发展之源”和“幸福之源”,素有“人间天河”之美誉。工程自建成运行以来,在防洪保安、农业生产、城乡供水、生态涵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介绍,淠史杭灌区内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建成以来,已累计为淮河、巢湖拦蓄1500m3/s(流量)以上的洪峰200多次;灌区内渠系发达、连通河湖,有力保障了行洪畅通。据统计,淠史杭灌区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防洪保安作用十分显著,为防洪减灾提供了重要保障。
  “淠史杭灌区建成以来,已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2亿亩、助推粮食增产1590亿斤,正常年份灌区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亩产超过1200斤,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孙学龙说,2022年江淮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淠史杭灌区通过“蓄、引、提、调”等措施,累计供水45亿立方米,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助推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学龙向记者介绍,六大水库蓄积的70多亿方优质水资源,为六安、合肥等城市和灌区内近100个乡镇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源,保障了近14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满足了全省1/4人口的用水需求。同时,淠史杭灌区也为六安、合肥等城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据介绍,淠史杭灌区内六大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每年为下游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左右,构建了覆盖1.4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庞大水生态系统,形成了山高水长、林茂草丰的优美生态,使昔日十年九旱、赤地千里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成为流水潺潺、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福地,为生态环境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初显成效
  本报讯 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建设目标是实现水资源配置、供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支撑“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实现,全面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该项目投资1.08亿元,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初显成效。
  安徽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维国向记者介绍,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实现动态优化灌溉方案,支撑灌区年度供水计划和阶段性动态供水方案的快速编制,可随时掌握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情况,启动不同场景方案编制,优化蓄水、引水、提水的水源配置。
  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开发了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在供水调度预案编制和实际调度过程中,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实现供水演进过程的可视化,提高供水调度方案科学性和调度过程的安全性。渠道防汛系统实现入渠洪水预报,可对渠道防汛调度过程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初步实现“四预”功能。
  据了解,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突出灌区运行管理的数字化应用。基本实现了灌区日常灌溉供水管理的数字化,水闸控制的自动化,工程运行可监控,提升灌区工程管理、建设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灌区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据悉,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开展了数字孪生工程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初步实现横排头、红石嘴渠首枢纽工程运行模拟仿真,提升了渠首工程管理智能化水平。肥西示范区建设探索了以县区管理的各供水单元数字化供用水管理模式。
  徐维国表示,淠史杭灌区已列入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下一步将在目前建设基础上,按照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先行先试要求,继续补充监测感知等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加强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逐步提升灌区业务应用智能化水平。本版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