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为留守老人拍照展现更深层次关怀
  为村民拍全家福,是贵州师范大学“1家1”团队延续了11年的传统。一届又一届队员接力,见证了山乡和人们的变化。在贵州的山村里,这些年轻人扛着摄像机、拎着三脚架,甚至还背着帐篷和睡袋,走村串寨,为人们留下一份份影像记忆。(8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在广大农村,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叫做留守老人。民政部排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数量达到16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12%左右。这些留守老人,绝大多数处于独居和空巢状态,长期与孤单寂寞为伴,亟待得到关怀和精神慰藉。
  因空巢和独居带来的精神空虚,引发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刘守英及其团队调研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空虚、孤独感严重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近年来,子女外出流动、家庭成员长期分离,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愈发强烈,抑郁情形有所增加,甚至有的老人出现绝望自杀倾向。
  相比于物质上的贫困,精神空虚的留守之痛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在孩子们不能“常回家看看”,子女的陪伴因稀缺而变得珍贵的情况下,公共关怀就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包括文化下乡、结对帮扶、定期慰问等活动的开展,让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得到了有效关怀与呵护。不过,在程式化和趋同化的举措之外,需要更多贴近实际、贴近需求的精神关怀。
  大学生给山区老人拍照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体现了对留守老人的别样关怀。一方面,照相过程是一种极好的陪伴,让老人们有了更新鲜的体验。尤其是婚纱、艺术照,通过化妆穿礼服和道具的映衬,可以让老人看到另一个自己。虽然对于经常照相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无足轻重,但对于鲜有照相经历的老人来说,却能带来较为持久的精神愉悦。另一方面,相片作为一种载体,既是对某一瞬间场景的定格,也是对整个过程的呈现,可以让留守老人在闲暇之际端详,在回味中重温那温暖的一刻。
  更重要的是,对于几乎没有照片或者只有老照片的留守老人来说,在往后余生中,能有更多的人生印记,也是留给子女的一笔财富,同时了却他们心中诸多遗憾。一些留守老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更多共情,并对集体活动产生兴趣。因此,这些照片也就释放了更多的外延意义。
  给予别人爱,也会收获爱的回馈,感受爱的真谛。由此不难看出,精神慰藉也好,人文关怀也罢,用心用情才能真正走进老人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真诚而温暖的爱意。□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