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编杞柳种“金豆” 庄台成了安乐窝
记者走进蒙洼蓄洪区,感受百姓富足生活

  陈伟在编杞柳提篮。

  8月的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芡实等水生作物茁壮成长,杞柳助力百姓发家致富,生态宜居的庄台成了网红打卡点。“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观光农业助增收。”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顺口溜。如今的蒙洼蓄洪区,牛羊成群,环境优美,幸福新画卷已徐徐展开。
  村民靠编杞柳发家致富
  8月15日上午,位于阜南县郜台乡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内,一根根杞柳在工人手中舞动。工人们正在制作柳编提篮。
  今年54岁的陈伟是郜台乡安台村人。她在这家公司工作已有两年多。陈伟告诉记者,这里是计件算工资,平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来这里挣点额外收入。“骑电动车大概5分钟就到了,一天能挣60多块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陈伟说,她年轻的时候跟着家里老一辈人学会柳编,前几年在外打工,后来需要照顾孩子,就又回到家乡。
  郜台乡党委委员吴宇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当地村民以前都是用杞柳编织筐篮,有的自家用,有的拿出去卖。后来,外出人员发现商机,回来做工艺品出口,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2022年,郜台乡柳编企业增至46家,企业累计出口增至8563万美元。曾经让郜台人“养家糊口”的杞柳,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郜台人发家致富的大产业。
  蓄洪区里长出“金豆豆”
  立秋过后,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迎来丰收。看着数百亩水域被芡实叶片覆盖得满满当当,基地负责人任超的脸上露出笑容。“今年从8月12日开始收第一茬,一直到9月底,总共可以收12茬。一天能收几百斤鲜芡实。”任超说。
  在基地旁工棚里,几名工人正在处理刚刚采摘好的芡实果。任超说,随着健康饮食和养生理念的流行,有着“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越来越受欢迎,主要销往省内及江苏等地。
  王家坝镇李郢社区位于蒙洼蓄洪区。任超看中它的地势适合引水培育水生作物。在当地政府帮助下,2018年,任超开始“试水”。“选择种芡实首先是看中这附近水源充裕,其次就是这种低洼地形适合芡实生长。”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任超特地去天长“取经”。
  “我们采取芡实、小麦轮作,每年午收开始时,我们就进行芡实的提前育苗。等午收结束,村里会利用提水站和灌溉渠道给田里放水,育好的芡实苗可以直接种下。”任超说,通过芡实、小麦轮作,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保障了粮食安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消除焚烧秸秆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任超告诉记者,2022年芡实收获后,基地紧跟着种植了近500亩小麦,“小麦亩产有800~1000斤。”任超说,目前该基地带动务工人员50多人。
  任超表示,经过几年发展,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种植的芡实品种不断更新优化,初加工设备也已完善,“接下来将探索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回老家挣钱带娃两不误
  8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厂,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车间里,这行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今年40岁的张书燕是王家坝镇崔集村村民。8月15日,她坐在机器旁熟练地制作用于送外卖的保温箱。张书燕告诉记者,2017年以前她在广东一家制鞋厂打工,后来小孩要读书,她从外地回家照顾孩子生活。“在这里是按计件制拿工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能挣点钱,还能照顾孩子。”张书燕说,她家离工厂骑电动车不到10分钟路程,来回都很方便。
  “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元,少的时候一天也能挣七八十元。”张书燕告诉记者,她家还有两三亩地,农忙时可以请假种田。
  该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告诉记者,这里工人工资最高能达7000多元每月,平均工资突破3000元,工人人数也由2020年的9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人。公司销售收入呈梯级稳步提升,2021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2022年,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
  小小庄台成村民“安乐窝”
  蓝天白云下,通往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的道路很干净。路旁农田绿意葱茏。来到西田坡庄台,硬化拓宽的道路通往各家各户。
  西田坡庄台地处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始建于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后经护坡形成占地13.2亩、台高海拔30.55米的庄台。“过去庄台到处是旱厕和柴草垛,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巷道泥泞,住房拥挤不堪。”8月15日,曹集镇团委书记、西田坡庄台讲解员郭莹莹道出了这里曾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人均二十平,出门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2018年,庄台经“五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整治建设、居民迁建和“四小园”建设,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如今庄台人对这里的评价。”郭莹莹说。
  2018年以来,镇里不仅为庄台打通了主干道,对路面进行硬化,还新建了停车场、小广场,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便捷。“以前我们房子不通水电,道路只能勉强过一辆板车。”在广场凉亭下乘凉的村民董如翠告诉记者,现在路宽了,到处都有绿植,不少人把老屋改成民宿,准备弄旅游。
  “利用蒙洼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正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打造旅游庄台,进一步将庄台风景风情变成鼓起村民腰包的红利。”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项春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