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困扰,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催生出疗愈经济,“情感树洞”“好运喷雾”等情绪产品层出不穷。8月15日,南方周末《用量子力学解决精神内耗?起底“疗愈经济”背后的混沌江湖》一文,再度引发公众对“疗愈经济”的讨论。实际上,这些情绪产品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缓解年轻人的压力。然而,只有通过社会合力减轻年轻人身上的压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和健康的氛围,才是治本之策。
面对诸多压力,年轻人通过消费情绪产品来缓解压力,也是自救的方式之一。通过消费虚拟服务以及产品来缓解焦虑的疗愈经济,无疑是针对现实需要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其关注年轻人的运动健康、心理健康,职场健康等。在这样的疗愈消费中,年轻人从逃避现实转向自我保护自我照料。比如,一些人通过建立夸夸群、分享美好群、骂醒恋爱脑等方式,与陌生人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的紧密联系,来缓解压力。在工作和生活重压之下,年轻人找到这样一种有一定效果的解压方式,是可喜的。
疗愈消费固然能带来一时的解压价值,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年轻人压力从何而来?主要包括升职加薪、房贷、父母催婚催生等。究其根本,高强度的工作和复杂的社交环境,使得年轻人的情绪压力难以释放。盖乐普最新情绪报告显示,全世界都处于压力之中,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4个人曾感受到压力。《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则显示,13~34岁人群焦虑和忧郁水平高于其他年龄段。
针对当前年轻人压力大的情况,仅仅靠疗愈消费来解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从源头上减轻压力。社会对年轻人的期待,不能只是停留在奋发有为,还要关注到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减轻压力激发其创造性,不让各种负担消磨其生活热情,从而使年轻人摆脱这种在“躺平”和内卷中反复挣扎的局面。
如何从源头减轻年轻人的压力,是社会需要认真考虑解决的。最重要的是,社会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如果社会声音多集中于声讨年轻抑郁患者不抗压,那一定会让现状更糟糕。此外,要想让年轻人减压,社会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丰富宣传形式,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学校、企业等单位可加强人文关切,注重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部门应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平等的就业创业机会,真正为其创造出健康、友好、包容的发展空间。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