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刚刚送到的外卖饭菜端上桌,然后摆好手机、滑开屏幕,随便点一集《家有儿女》《武林外传》或者《甄嬛传》,这才能美滋滋地边看边吃。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不仅是经典电视剧,综艺节目、比赛集锦、三分钟影视剧解说等视频、音频产品,都成为年轻人填满碎片化时间的“电子榨菜”“下饭神器”。(8月22日《济南日报》)
“电子榨菜”是不少年轻人赋予视频、音频的一种新属性。尽管吃饭时看手机一直是医生、家长强烈反对的不良习惯,但显然“电子榨菜”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佐餐标配。
客观来说,“电子榨菜”流行,是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人人机不离手的年代,打开手机找一些能让人在吃饭时感到愉快的“电子榨菜”,也是一件惬意的美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连吃饭时都机不离手,某种程度上未尝不是另一种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尽管“电子榨菜”这一新叫法有光环加持,但不可忽视其背后的危害。
首先是对人身体的危害。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不但影响注意力,还容易伤害眼睛,造成身体疾病,比如导致视疲劳、视力减退、颈部肌肉痉挛,更容易诱发颈椎病等。
其次是影响社交能力。在学校、饭店等公共场合吃饭,既是解决肚子饿的问题,也附带一定的社交功能,即“餐桌社交”。而现在,年轻人在公共场合吃饭,很多时候是独自专心享用“电子榨菜”,且沉侵其中自娱自乐,社交功能自然大大减弱。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会对年轻人的交际能力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再者,对知识汲取的伤害。“电子榨菜”终究是“榨菜”,作用是“下饭”,在碎片化信息海洋里获取知识,“吃到”有深度的精神大餐似乎并不容易,更多的是图一时快乐,解的是一时心烦。至于“电子榨菜”有没有营养,连不连贯,大部分年轻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过程:饭很好吃,剧很好看,吃完还能继续在生活里战一战。长此以往,会降低年轻人学习的兴致和汲取知识的能力。
“电子榨菜”的危害可能远不止这些,现有证据已足以说明,“电子榨菜”偶然尝一尝没关系,但年轻人应该看到其背后的诸多“副作用”,切不可将其当成日常生活的标配。□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