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具盲盒渐渐成为新潮流。由于拆开盒子之前无法知晓文具的款式,为了买到喜欢的“隐藏款”,一些孩子就会不停购买。而每当一些普通文具被放入盲盒,其“身价”便会翻番,成了名副其实的“刺客”。根据规定,经营者禁止向8周岁以下儿童出售盲盒,同时要合理定价和制定抽取规则等,建立起完备的售后服务制度,及时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文具盲盒容易上瘾,家长应正确引导。(8月31日央视财经)
近年来,盲盒经济成为一种强劲趋势。文具盲盒,由于未知性、探索性、刺激性、惊喜性等特点,更接近于孩子们的特性而备受青睐,进而成为盲盒经济的新宠和一股新的潮流。
如果说,文具盲盒的相关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让文具盲盒经济在合规的赛道上健康运行,倒也没什么可太多说的。但就现实来看,文具盲盒渐成潮流,其背后暗藏的风险必须重视。
首先,是消费欺诈的风险。一些经营者售卖的文具盲盒里的文具,很多时候不但是“三无”产品,还摇身一变卖出不一般的高价,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超额的利润。而这,显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规相悖,涉嫌欺诈销售。反过来讲,作为文具盲盒消费者的未成年学生,无疑大大加剧了被欺诈的风险。
其次,是安全使用的风险。前面已述,文具盲盒里装的文具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且这些产品很多时候都是设计不合理、使用材质劣质,如含铅量超标、刀片伤人等,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这显然比多花钱买不值的文具,更有伤害性。
再次,是荼毒心灵的风险。不少孩子喜欢文具盲盒,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喜欢里面所装的文具,而是寻求心理刺激。这样的心理刺激,说白了就是一种赌徒心理:以小博大、以少博多,希望花很少的钱得到想要的东西。
鉴于文具盲盒背后的重重风险和隐患,提醒有关方面必须协调合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及时综合应对。
具体来讲,作为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对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文具盲盒,以及不按规定向8岁以下儿童出售文具盲盒的经营者,进行严肃查处,以儆效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和家长,也要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的重任,让未成年人明白文具盲盒的危害和风险,并尽量自觉远离和拒绝。这,既考验的是有关方面的履职尽责智慧,也体现对祖国未来的有效责任担当。 鞠实/文 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