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乡村养老需要双向循环和良性互动
  退休的图书馆长爱上乡村养老,租金一付20年;房东拿着租金进城买了房,7年房价涨了好多;一笔50万元租金,成就两种理想生活。对很多城里人来说,农村的青山绿水固然令人向往,但长期定居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浙江一些资源禀赋较好的乡村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返乡“栖居”。(8月31日《钱江晚报》)
  通过租赁村民闲置住房,不仅让租户生活得更有品质,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互换生活”作为个案,生动鲜活地说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能够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和城市生活相比,乡村生活不仅环境更好、节奏更慢,也更富有人情味。乡村本质上是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围坐在一起聚餐,和熟人一起唠唠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了一些温度与人情味。喜欢住在乡村的城里人并不少,这种需求需要被看见、被尊重。
  盘活农村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做好城乡供求关系的对接,让更多城里人来农村定居,不仅有民意基础,也得到了“制度补血”。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人才、资金和技术能够更顺畅流动到乡村,城乡之间的双向循环和良性互动,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定居农村既有诗意和美好的一面,也有隐伏着风险的另一面。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风险社会中,有人租房后被村民毁约,也有人因为不了解规定租房后重新设计建新房结果被村里推倒……实现农村安居梦想,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如允许宅基地在农村人口之间跨村流转,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都有助于激活“一池春水”。
  不论是租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还是和村民合作建房,抑或依托第三方企业运营“共享农屋”,只有多一些改革创新,才能既满足外来人口和返乡定居群体的居住需求,也让村民更有安全感与获得感,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当乡村更有“人气”,乡村自然更有希望、更有未来、更有奔头。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