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淮河小鲍鱼
□五河李星涛
  鲍鱼属于海鲜,淡水里不会有,但故乡人却将淮河里的“小歪歪”称作小鲍鱼,原因是“小歪歪”软嫩鲜美,胜似鲍鱼。
  淮河从几十里外的蚌埠流经五河县域,途中要拐三个大湾,第一个是大新镇的毛滩,第二个是新集镇的老街,第三个是安淮乡的郜台。大河湾水流轻缓,水底多有浮游生物,“小歪歪”就喜欢滋生在这三个大河湾内。到了冬天,“小歪歪”长得饱满,肉足味美,街上摊点屡见不鲜,正是食用的黄金季节。
  “小歪歪”学名“蚬”,属于淡水双壳纲软体动物。它冬天喜欢蛰伏水底,斧足向下,斜插黄泥之中,靠斧足伸展移动,常在泥上留下一道光滑的足迹。其外形呈圆底三角形,壳高与壳长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鼓,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镌有同心圆的轮脉。壳内光耀明亮,如初出日采也。
  “小歪歪”的肉,大小如一分硬币,圆心处厚实,缀有花椒粒大小的淡黑肠腺。顺圆心向四周,肉体表面清白如雪,有淡淡的黄。边缘是“小歪歪”的足唇,薄如白纸,淡黄硬铮。“小歪歪”鲜美至极,炒熟了,一口咬下去,顿时琼浆沁齿,浓鲜四溢,那口感有点韧性,又有些软糯,鲜香之中还漾着一缕缕淡淡的甜味。饕餮大侠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美其名曰“西施舌”,让人听闻,又不由柔情缱绻!
  “小歪歪”好吃,可上锅前却需要认真打理。新鲜的“小歪歪”可直接用清水冲洗,最好要多换几次水,这样可以把“小歪歪”外壳上的泥沙全部清洗干净。如果感觉用手洗不方便,可以用刷子用力刷洗。外壳清洗干净以后,取适量食盐放进盆中,加入清水制成盐水,然后再把“小歪歪”放到里面浸泡,两小时换水一次。最后再加入适量的食用油,油会在水的表面形成隔膜,让水中的氧气减少。“小歪歪”感觉到呼吸困难,便会加快呼吸速度,让肠腺里的泥沙脏污尽数吐出。需要注意的是,水中加入食用油两小时以后,就要把“小歪歪”及时取出,然后用一个滤水篓把它装起来,放在流水下冲洗几次,这样可以防止“小歪歪”吐出的泥沙再次被它吸回去。冲洗几次过后,即可沥干水分待用。
  备好姜、葱、糖、盐、油、黄酒等佐料。油锅烧至八成热时,放入姜片和盐,开大火倒入“小歪歪”稍加翻炒,再加入黄酒和糖炒匀。待“小歪歪”的两扇介壳全部打开,迅速投入葱段,再翻炒几下,便可出锅装盆,并浇上汤汁。于是,一盆热鲜的“清炒小歪歪”就呈现在面前了。做好这道佳肴的关键在于控制好火候。火候不到,“小歪歪”会生;贻误火候,“小歪歪”会老。只有火候恰好,炒好的小歪歪才会不生不老,不咸不甜,肥而不腻,鲜美可口。另外,葱一定要最后才放,这样色彩方能一下子被吊出来。
  带壳的“小歪歪”清炒鲜美,去壳的“小歪歪”肉炒韭菜更是妙绝。“小歪歪”肉性寒,而韭菜性温,二者相配,互补缺漏,相得益彰。
  “小歪歪”去壳,异常简单。把“小歪歪”洗干净,放钢精锅里煮,水开之后,“小歪歪”即张开大嘴,露出了雪白娇嫩的肉身,用手轻轻一拨,便脱壳而出。“小歪歪”肉炒韭菜,颜色上,一个青,一个白;味道上,一个鲜,一个香。大火颠炒出来,鲜香随着热气直冲鼻孔。那些“小歪歪”恰似一个个卧在青草丛中的小星星,晶亮诱人。这道菜需要趁热下箸,其鲜香之味于缭绕热气中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旦冷却,色味都将顿减。
  有老饕喜欢用“小歪歪”肉烧汤。姜片、葱段香油里爆出香味,倒入“小歪歪”肉简单翻炒几下,即加入开水,改文火慢炖半小时,然后用漏勺捞出,再在汤里打入一个荷包蛋。腾腾热气中,但见一片白云里,徜徉着一轮满月,让人看了,禁不住唾津潜溢。还有老饕并不打鸡蛋,而是直接盛出热汤,往里面洒些胡椒粉。胡椒粉晕染到汤上,立马形成一层淡黄色的表膜,筷子一搅拌,牛奶般的汤汁即变成乳黄色,返璞归真成牛乳的质态。舀出半勺,小口慢呷,一线鲜汁伴随胡椒粉的辣香缓缓流入口中,继而又浸润到肠胃,直呷得嘴里吸吸溜溜作响,不忍停勺。
  另外,“小歪歪”还可过滤掉水中的蓝藻,鱼缸底部放上两枚,便不用再为鱼缸水质变绿发愁了。因为“小歪歪”食性较杂,通常以藻类、浮游生物以及有机碎屑等为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底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