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三师”培养工程助力教师成长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合肥市郎溪路小学启动“1博+2专”“三师”培养计划,旨在打造一支博学、专业化水平高、有学科专长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三个教师梯队,创立教科研工作特色品牌,最终提升学校总体教育质量。
  启动“1博+2专”行动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合肥郎溪路小学紧扣教师教学能力成长要素,2022年9月在教科研工作领域启动“1博+2专”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分管副校长史巧云说,为解决学校教师年轻化亟待培养、急需发展的问题,于2022年9月27日成立了“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清溪‘三师’培养工作室”,聚力而为,培养师资提升教育品质。
  通过读书行动,培养博学之师。学校成立了“溪源书语书社”读书共同体,让教师读书有组织;推荐书目组织教师共读一本书,让教师读书有方向;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读书有兴趣。学校紧紧围绕“读、写、言”三个项目让教师读书有深度有广度。“博览群书并摘抄做笔记,写心得写公众号,将阅读内容提升。”史巧云说,学校每月组织老师开展主题读书活动,让读书切实有成效。
  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强化业务能力为突破口,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深入推进“青蓝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教师培训,依托“教研30分”,坚守“课堂40分”,开展多形式的课堂教学调研、评比、展示活动,并邀请专家把脉指导,开展提升学科素养行动,培养具有学科专长的教师。每学科通过各类主题活动,促进教师在自己学科有所专长。
  老带新“结对子” 青蓝同心共成长 
  针对新加入的青年教师,学校安排师徒结对,名师引路同成长。学校教科研室围绕 “青蓝工程”,依次开展徒弟亮相课、师父引领课、徒弟过关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开学前的系统培训让我迅速进入了教师角色,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指引我,给我很大信心。”今年刚入职的李露露充满期待地说。
  合肥市骨干教师何群负责学校教研工作,她说,学校推进“3040工程”,减负增效提质量。“30即教研三十分,40是课堂四十分。教研三十分是郎小教师们集中学习,研究课堂、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每学期第一阶段,开展随堂听课活动,第二阶段开展主题教研月活动,第三阶段开展种子教师课堂拔节教研活动,三个阶段完成优质课堂提效行动。”
  “利用教研 30 分进行以清溪‘三师’ 成长计划为导向的主题培训。学习优秀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展示、各级各类比赛获奖老师的经验分享等活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语文教研组长吴芳说,付出就有回报,学生们在最近瑶海区组织的作文竞赛中拿了好几个一等奖。
  学校通过各类公开课,比如“青年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师徒结对课”等等,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此外,学校各学科分学段推选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集体备课组长,将集体备课纳入校本教研常态化活动中。“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共同进步。”备课组长胡晓羽说,精准的辅导,锻炼的平台,让青年教师在备、教、研、思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 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本着以赛促研、以赛代训的精神,学校教科研室为每位参赛选手定制比赛计划,组建磨课团队,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通过比赛提高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学校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发挥市区级骨干教师团队、清溪“三师”工作室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强化教师培训质量。
  2018年入职的邢斌,短短几年就荣获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对此他深有感触,“学校积极组织专家帮我们进行课堂指导,为我们参加区级、市级乃至省级比赛做好保障。”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老师邢斌注重上好每一节课,通过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传统体育强校输送了大量人才。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关注课题研究。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教学疑惑、问题的来源,而课题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从而形成理论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合肥市教坛新星江锡奎说,校内组织课堂教学评比,年轻教师人人有机会上,教研组内择优推荐参赛,以赛促成长。
  2022年,该校在论文、教学大奖赛、课件等评比中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项215人次,获奖率达92.3%,省级以上师分别荣获安徽省、合肥市“教坛新星”称号,8人获得瑶海区“教坛新星”称号,全面展示了郎小教师的风采与能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