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车间。
肥东白龙机场航拍图。
工人在对集成电路进行封装。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即将在合肥开幕,海内外嘉宾将云集庐州,聚焦主办地合肥的产业发展情况。据了解,2023年以来,合肥全力稳增长、提质量、优结构,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交上了工业运行向好、市场预期平稳的“成绩单”。
汽车产业动能勃发
合肥市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动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集聚规上企业315家,其中工业企业272家,批零、服务业43家。
今年1~7月,汽车产业累计增加值增速131.6%,贡献率达85.5%,持续三位数增长。全市汽车、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为65.8、37万辆,同比增长109.8%、411.6%,占全国4.3%、8.1%。合肥加快蔚来新桥基地建设,推进新车型研发导入,帮助企业度过阶段性困难,7月交付2.05万辆、环比增长91%,创历史新高。大众、长安、招商车研华东研发检测基地等加快推进,16支汽车产业相关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
合肥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一方面建强基础设施,建成充电设施约13.75万个,另一方面健全回收体系,构建“应用-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体系,累计建立40余个动力蓄电池回收网点,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产能已突破8万吨,占全省约1/3。
新能源产业高位增长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发展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形成覆盖关键零部件-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电站运营的完整产业集群,全产业链规模超千亿。
今年1~7月,先进光伏产值714.7亿元、增长72%,预计全年总产值超1600亿元,全年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出货量将分别达24GW、50GW、130GW。2022年,新型储能实现营收近140亿元,预计今年营收将达300亿元。截至目前,已集聚企业1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出货量均居全球第1,国轩高科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前十。
家电产业稳步提升
今年1~7月,家电产业稳步提升,累计增加值增速达12.9%,连续5个月实现增长。同期,产业链实现产值589.34亿元,增长5.7%。
全市家电“四大件”总产量3566.6万台,同比增长16.7%,占全国9.1%。其中,洗衣机和电冰箱产量分别为1403.1、1330.1万台,占全国的24.8%和23.6%。重点企业中,海尔系、长虹美菱累计产值增长12.3%、35.8%“四大件”总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重要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数超2100家、产值超千亿元,连续5年产值、企业数量增长率超30%。
讯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国家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平台已开放AI产品及能力587项,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超37.2亿,AI大学堂学员总量达到71.9万。2023年发布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其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生物医药抢抓机遇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健康中国”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800余家,其中“四上”企业377家,亿元以上企业79家,上市企业9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得药品注册批件903个,占全省五分之一,获得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批件962个、36个,均占全省一半。
合肥打造300亿元产业基金丛林,通过基金招商,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项目90个,协议投资额157亿元,招引海森生物、景泽生物、博雅迈特等17个重大创新项目。另外,合肥聚焦生命科学、疾病防治等前沿领域,累计培育大健康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国家级、省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69个,转化生物医药科创成果752项,孵化企业58家。
空天信息加速布局
合肥打造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建设“中国星城”。今年上半年,合肥新签约空天信息产业项目16个,累计达49个,协议投资额近335亿元。
近年来,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相继升空。“巢湖一号”和“海丝一号”率先实现国内商业SAR双星组网运行。今年9月5日,合肥高新一号成功升天,完成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组网,服务于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森林防火、军事演习等行业。
此外,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正式揭牌,招引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龙头企业,建立“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遥感卫星产业基地”等重要标地。截至目前,共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70家,覆盖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中游卫星运营和地面设备、下游数据应用方面,形成了基于空天数据的应用生态及全产业链条。
合肥还完成组建50亿元规模的“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并与机构、企业加速组建商业化基金,设立全国首支商业化空天信息专项基金——和生星图基金,持续打造“基金丛林”体系。在中安创谷挂牌“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园”,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加速制造项目招引与科技成果转化。
低空经济谋划推进
近年来,依托安徽省通航集团,合肥市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培育重点企业,与北斗伏羲共同谋划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网格技术应用,打造无人机应用示范区及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合肥加快推进通航机场建设,推动肥东白龙机场取证开航,开展长丰机场项目核准。
合肥还争取空域资源,获批2023年度5个空域、条低空航线。统计显示,2022年以来签约低空经济项目14个,总协议投资额41.84亿元。
工业互联网高速进化
近年来,合肥市着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计划,构建“20+80”梯次升级体系。今年1~7月,合肥市新增全球“灯塔工厂”2家,省级智能工厂5家,数字化车间31个,上云用数赋智企业数累计超过1.7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4%,达到长三角城市先进水平,并被纳入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合肥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长三角4个直联点之一,网间时延从30毫秒降至10毫秒以内。获评“宽带中国”优秀城市,累计建设5G基站2.1万个,建成4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巢湖明月、先进数据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扩容提质,在全国城市网络质量测评位列第8。
合肥已累计培育合力FICS等国家级特色型平台6个,数量居国内城市第一方阵,容知日新、瑞纳智能、劲旅环境等5家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