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别让儿童感统训练跟着感觉乱走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感统训练行业随之兴起。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感统训练行业存在诸多乱象:一方面,一些儿童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打着感统失调的旗号给家长制造焦虑;另一方面,感统训练质量良莠不齐,定价随意、收费较高。此外,感统训练行业的入行门槛低,所谓的感统训练师存在服务不专业、缺乏从业资质等情况。(9月19日《法治日报》)
  所谓感统即感觉统合,指的是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组织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作出反应。感统失调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简称,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情况,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多发于成长过程中的婴幼儿身上。因感统失调与学习能力有关,因而极易引发家长们的重视。
  由于感统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感统训练师的专业资质得不到保障,服务责任意识、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孩子经过感统训练后,各种行为和表现照旧,甚至越来越差。家长们花了冤枉钱,不仅没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掩盖孩子真正的健康问题。
  不能让儿童“感统训练”跟着感觉乱走。和儿童多动症一样,儿童感统失调也是一种健康问题。家长们发现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反应,不能轻信培训机构的宣传,不能根据培训机构的标准随意给孩子“把脉”,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参加感统训练,而是应该找正规的医疗机构咨询、问诊。
  其实,孩子们的成长有个性差异。一些孩子的反应看似有些不太正常,实则在正常范围内。有些孩子的问题不是感统失调,而是其他健康问题。即便孩子确实感统失调,由医疗机构给出的结论显然更准确,更令人信服。家长们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有了困惑,先找医疗机构,才能找准正确的干预路径、治疗方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相关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围绕感统培训机构的经营门槛、定价机制、训练课程、从业人员资质等环节,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则和标准,拉出培训行为负面清单,划出经营底线,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监督检查,用足用好约谈、限期整改、立案查处、曝光、失信惩戒、下架培训课程、取缔市场主体等措施,倒逼、督促、引导感统培训机构增强自律意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给消费者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健康、安全的感统训练市场环境。□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