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为有活水出新安
——读大型报告文学《为此青绿》 □黄山 黄良顺

  
  从许若齐老师手中接过《为此青绿——中国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纪实》一书,这已是他手里所剩不多的几本“初版”书,据悉再版已在进行之中。
  2021年初,我已获悉这个宏大的创作计划,由安徽省文联创意策划,何冰凌、许若齐、程勇军三位作家合著,计划30万字。对于皖浙之间这条母亲河的“赌局”,在黄山市乃至整个新安江流域,几乎家喻户晓,且人皆感同身受。
  十年磨一剑,是该回眸一看了。
  在这两年里,许老师几乎隔三差五“又回来了”,他的朋友圈里尽是流连于新安山水间的“游山玩水”照片,不时还有一些“剧透”消息。
  去年11月初,许老师约我一起小聚,说是来了一位合肥朋友,见面时才知这位“重量级”客人便是“三人创作团队”成员之一、《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老师。
  尽管我不会写诗,但已久闻何老师大名,当许老师向我介绍时,我怎么也无法将眼前这位朴素的中年女子与那些灵动的诗句联系在一起,她娴淑、谦逊、随和,和她坐在一张桌上,就像和同事一起在食堂里吃饭,随意地吃着,静静地聊着,丝毫没有一点大作家的压抑感。
  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得知《为此青绿》“试读版”出来后,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提出诸多“斧正”意见,部分内容还得“推翻重来”。
  一言难尽,好事多磨。
  此后一段时间里,他们一会儿在黄山,一会儿在合肥,抑或在北京,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和许老师见面。今年2月,新书正式发行,并在新安江畔——歙县举办了新书首发式,还在北京召开了阅读分享会。
  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3个流域、18个省被复制推广,类似教科书式的读物已有不少,但可以说,《为此青绿》是个例外。许若齐、程勇军两位老师的文字我是比较熟悉的,几乎读到某个章节,就知出自谁的“手笔”;何老师的大作虽读得不多,但作为诗人,文辞的鲜活璀璨自不必说。这本书的“另类”自然是在预料之中,就像著名评论家、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所说的那样,书中“巧妙地处理了生态话语与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的关系,又合理地衔接生态话语与文学话语”。
  翻开书,《引言》第一句话便是“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让人想起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新安江路》:“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净,山深水木寒。”万余字的《引言》,如果撇去开头、结尾两部分“引子”,完全是一篇撰写新安江的长篇散文,它将这条诗画之江、徽商之江、文化之江、生命之江、生态之江,用文学的语言和结构,在徽州这个独立的文化单元里,缓缓展开,娓娓道来,绘就了一幅新安江源头版的《富春山居图》。
  全书共八章,35万字,从新安江源头封山育林写到河长制、林长制;从农村改水改厕到垃圾污水收集、处置和再利用;从禁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到有机茶、有机水果种植;从化工企业搬迁到循环经济园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从渔民上岸、网箱拆除、全面禁捕到泉水鱼养殖、工业化智能养殖以及渔民“再就业”……
  “十年寒窗”,黄山人民(含宣州市绩溪县)在新安江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也交出了一份生态保护的清晰答卷,《为此青绿》便是将那些枯燥的“政策性工作”,以文学的视角、清新的文字,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像一部气势恢宏的纪录片,记录了无数感人的画面:《最后的捕鱼人》里,“渔具上交”现场,老渔民那种割舍不下的内心情感;大雨过后,新安江源头的方国强站在村口,想起当年《十六棵马尾松下的誓言》;《瓦上春秋》里,洪晓春夫妇拿着手机爬上门前的小山包,和女儿还没讲上两句话,信号又被风吹走了……
  一桩桩往事,一幕幕画面,无不让人泪目,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文字是无法在汗牛充栋的“汇报材料”“经验总结”等材料里直接摘取的。
  在和三位作家的交流中,说得最多的是“现场感受”。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从新安江源头的第一滴水渗出地到皖浙交界的宽阔江面,从黄山之巅到丰乐湖畔,从中心城区到偏远山村……行程万里,足迹遍及整个新安江流域,访问对象涵盖各级人大代表、政府官员、社区书记、村组长、企业主、个体户、保洁员、护林员、捕鱼人、养鱼人以及数百位普通市民、农民、游客等。
  2021年初夏,许老师打算去我老家采访“瓦上林场”护林员洪晓春。林场在浙皖边界的老尖山(海拔1287.9米)下,山高地远,林深路险。我欲驾车送他去,无奈他的“档期”排得实在太紧,两次前往都与我的值班时间冲突(那时我在黄山景区上班),甚是愧疚。
  采访轨迹中,像瓦上林场这样的“天路”还有不少。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不仅是一项写作任务,更是一份对于母亲河的情怀,诚如本书《后记》所写:“但愿它能化作新安江里一滴晶莹的水,但愿它能长成万千青山上一片翠绿的叶。”
  拿到书后,我是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的,就像邻家有喜事,第一时间登门道贺一样。优美的文字让我沉浸其中,而此刻掩卷而思,我又觉得似乎还在期待点什么……
  是对的文字本身的意犹未尽吗?
  是这场人与自然的残酷博弈中,那些决策者、管理者、奉献者以及其他千千万万的“当事人”,他们的思考和内心的倾诉吗?
  这或许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