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一次下乡
□舒城 曹中生
  做乡村基层工作,根是扎在烟火田间的。几十年来,下乡对我而言,就像每天清晨总能听到几声鸟鸣一样平常。但是,早年间一次下乡的情景,却久久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抹去。
  那是1991年深秋。我中专毕业没几年,在区里做人事助理员。一天早晨,刚吃完早饭,区委书记曹传香便把我叫到办公室。
  “小曹,今天我俩去一趟八里!”曹书记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柜子,往手提包里装了几样东西,有两瓶芝麻油、几包“良友”香烟,还有一把电动剃须刀。
  全区五个乡,八里乡是最偏僻的一个。通往八里的是一条黄土砂石路,狭窄颠簸,弯急坡多,不通客车,连三轮车都没有。
  最难爬的坎是雷家小岭,一条极陡极长的坡。每次下乡路过,我都只能推车步行。
  这一次,曹书记却没下车。他一边奋力骑行,一边招呼我:“加把劲,我们争取骑上去!”我心里没底,却不好意思下车,只得提前起势,随着他向上冲。
  长坡如雄关。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骑到岭头。汗珠从额头渗出,嗓子也开始冒烟。
  曹书记是早一步抵达的,他微笑着对我说:“怎么样?下了决心,用点力,就冲上来了吧?在基层做事,很多时候就跟骑车上坎一样,困难时时都有,就看你怎么对待,有没有足够的毅力。”
  下坡的时候,不用蹬骑,舒适惬意,完全可以放飞自我。秋风微凉,两旁的树林里虫声悠扬。刚才爬坡时的拼尽全力,此刻竟化作满满的成就感。“毅力”两个字,也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到八里乡政府,很多办公室都关着门。值班同志告诉我们,书记、乡长领着乡干部去村里抓秋种了。曹书记问了秋种进度,回过头跟我说:“这个时候,干部就该在村里!”
  随后,我们去了官塘村小学。曹书记逐间查看了校舍质量,详细询问了教师配备和教学情况。时值放学,校长盛情邀请去他家吃午饭。他起身要去买菜,被曹书记一把拉住:“你要买菜,我们马上就走!”30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一顿农家饭,有一碗蒸鸡蛋、一碗炒青菜,很简单,但我吃得很香。饭后,曹书记打开手提包,把麻油、香烟和剃须刀全部交给校长。原来,校长的哥哥在国外工作,跟曹书记熟识,前不久回国,给书记带了些心意。曹书记对校长说:“你哥哥的心意我领了,很感谢,但东西是怎么也不能收的。”
  辞别校长,我们去了田间地头。正值秋种,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沤土粪的稻草里冒出淡淡的青烟,人们把秋收的喜悦播撒在这青烟里。曹书记走到田里,跟乡亲们攀谈。“你家有多少田?用的是什么种子?农技员这两天可来了……”书记来区里不到两年,但是看得出来,他跟田里的不少人都十分熟悉,聊得很融洽,很贴心。回去的路上,曹书记跟我讲:“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做基层工作的,眼睛就是要一直盯在土地上。生产丰收了,我们的工作才能说有实效。”
  曹书记的家,远在石岗乡农村。家中三个上学的孩子,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家里4亩多农田,也常年只靠妻子独自耕种,栽秧割稻、施肥喷药甚至犁田打坝,妻子都自己动手。曹书记曾苦笑着夸赞,他的妻子是一等一的种田能手。看得出,他的苦笑里,满是对家人的愧疚。
  令人痛心的是,1995年,眼睛一直盯在土地上的曹书记因病去世,年仅48岁。然而,他高大的身影和谆谆的教诲,却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年,我时常会想起30年前的那次下乡,想起曹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