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宁静百花开
□合肥 施维奇
  沿巢湖南行,过汤池,就到了庐江百花古村。
  这么近,又那么美。走进这个群山环抱的古村落,流水潺潺,翠色盈目,都市的喧扰被远远隔离了。这一份宁静与幽远,让我念兹在兹,流连不已。
  百花村以其境内有百花寨而得名。《庐江县地名录》记载:“百花寨,因盛产绿茶与野百花苗,太平天国时有人于此建寨,故称。”百花寨地势险要,据传古时东有拦马石,西设瞭望台,南与牛王寨相连,北临数丈深渊,仅有白马岭山径可上。史称此地为秦末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三国时曹操曾在百花寨的打鼓尖上击鼓练兵,太平天国陈玉成曾在此与清军鏖战,将清军赶离金牛、三河。在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五兵事里,也记有捻军与清军展开的一场激战。山上有一座古老的仓圣庙,传说是为纪念黄帝的史官、造字始祖仓颉而修建的。抗日战争时期,山上仓圣庙曾作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被服厂。
  百花寨是马槽山区群峰之一,山峰刀削斧劈,周边有白马岭、香茶岭、卧虎山、四姑顶、九叠瀑、玉虚观,风光旖旎,美景宜人。登上山顶,就见一道瀑布悬于峭壁,飞流直下,深潭碧绿,古藤环绕,如一张铺展的荷叶。昔日依山而建的山寨早已荡然无存,而寨门两块高大的石柱、巨石门槛尚存,断砖碎瓦、堑壕遗迹仍依稀可见,浸染着历史的沧桑气息。
  山谷幽深,隧道贯通,让古村里的村民出行快捷,不会在山路迂回半天出不去了。在金汤湖停留,芦苇丰茂,紫花如火,白花如帜,随风摇曳,绿水倒影如画。拂开木栈道两边的芦花走近水边,碧波荡漾,远山葱绿,竹木松林间缭绕着岚烟云雾。湖岛、沼泽、沙滩、草地、耕田、农舍,自然质朴,颇有野趣。
  山坡茶园,采菇的村女唱起山歌,银铃般的歌声在林水间回荡:百花村,百花寨,最有名是百花菜。百花菜,树头开,美味佳肴好食材……
  在农家吃地道的百花菜是一件惬意的事。初尝略带苦涩,随之出现一股甘甜,清香淡雅,新鲜脆嫩。这是一种生长于皖中丘陵山区的纯天然野生菜,被称作“长在树上的菜”,西汉宫廷就有“百花金钱迎千禧”的佳肴。百花菜以三月叶刚发芽,花苞未展,花蕊紧紧包裹在一起时采摘为佳,可以凉拌,也可和鸡、鸭、猪肉一起红烧,经过清洗、烫晒,还可长久保存。
  百花村采摘百花菜的历史较久,村民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遍地栽种,此树一次种植,可连年采收。春天含苞吐蕊,竞相开放,村民们在百花树下一朵一朵精心采摘。这一道让人最爱的下饭菜,是村民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更是百花村“绿色、有机、生态、环保”的见证。
  黄昏在村庄散步,古村有玉虚观,观前古木参天,《舆地纪胜》称此为左慈真人的故居。左慈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教传入庐江的人,玉虚观便是他传道之所。除《汉书·左慈传》外,东晋干宝《搜神记》亦有记载。《方舆胜览》《天下名胜志》《庐江县志》均记载庐江有左慈钓鱼台、左慈井、掷杯桥、升仙桥、白羊岗、羊山头等遗迹,至今部分尚存。少时读《三国演义》,尤其对左慈道术高超印象深刻。
  晚宿王圩里,轻奢、时尚的艺术民宿,一段特意保留的墙壁黄土斑驳,靠墙一盘石磨,仿佛遇见童年的自己,勾起浓浓的乡情。推开门是青山绿水,乡村别院的篱笆上开着金黄的南瓜花,木瓜海棠的枝头挂满拳头大的青果。门口两株百年桂树,在悠悠时光中诉说着百花村里的故事,见证着古村的变迁。
  《鲁彦周诗选》第一稿就定稿于王圩里。夜里校读鲁彦周先生诗稿,就听淅淅沥沥下起雨,虫鸣清澈,暗香浮动,山村沉浸在雨声虫吟之中更加静谧。
  清晨,起大早到村头看日出。雨后淡青的晨曦里,山林清新,充满草木芬芳。路过溪涧,飞起数只苍鹭,露珠晶莹地惊落一路。一只青翠的大蚂蚱,粉翅红胫,从我手中跃入草丛。红日初升,霞光万缕,雾中的山村被迤逦的峰峦映衬着,宛如仙境。新的一天开始了,秋阳高照,古村的日子也红红火火流淌起来,一份蓬勃与温暖,弥漫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