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给“弱者”一级“台阶”
□合肥 吴中伟
  忐忑的心终于放下,这堂校际公开课已接近尾声,只留下拓展延伸的环节。准备总结一下几位学生的发言,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文,心里悬着的大石头也算是落地了!
  意外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坐在后门边的李华突然站了起来。
  “老师,我,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台阶》中的父亲,我觉得他勤劳、质朴……”
  语塞,长时间的停顿。
  我慢慢地走向李华,看他的表情有点紧张,语句有些急切。说实话,李华在班上成绩一般,平时沉默寡言,也不爱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次主动发言,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着实让我有些意外。
  “勤劳、质朴……”不知是过于紧张,还是没有组织好回答的内容,李华还在机械地重复着。
  课堂气氛一下子僵直起来,李华使劲地挠着头,表情有些慌乱,弓着的身子碰到了前排课桌,发出了很大的声响。
  “该怎么办?是让李华懊恼心灰意冷地坐下去,尽快结束这冷场的尴尬、煎熬,还是引导鼓励他,继续探究前行中的‘险峰’。”望着憋红了脸,就像犯了错的李华和后排满座的听课领导和同事,我在心里暗暗地说道,“给李华一个舞台,一级向上的‘台阶’!”
  “同学们,给李华一些掌声好吗?”我环顾四周带头鼓起掌,教室里回荡的掌声压过了刚才的嬉笑和嘈杂,课堂慢慢地安静下来。
  “来,李华,你说得很对,但老师相信你能说得更好,别紧张,依照课本,你再找一找,再细致具体一些,说说对‘父亲’的理解体会,可以在书上画画横线,纸上写一写,好吗?”我微笑着,站在他的身旁,不远不近,我似乎感觉到他温热的呼吸和加速的心跳,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华的眼神不再空洞,流露出一种坚毅的光芒,多了几分自信和勇气,只见他嘴唇嚅动了下,清了清嗓子,微微抬起头。
  “父亲勤劳、质朴,他用那佝偻的身子……撑起了家,他用那九级台阶……见证了自己的尊严价值……他让我们懂得了爱、付出和责任……”李华拿着刚写好的“底稿”,在我的引导下,终于丢下了包袱,放飞了思绪,敞开了心扉。
  记得李华坐下去时,嘴角扬起的笑容,绯红的脸庞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他赢得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的尊重,那堂课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画上了句号,我也没有播放背景音乐,我知道那激励和赞扬的掌声就是最美的旋律。
  “谢谢您,吴老师!”下课后,李华一路跑向了办公室,温和的语气里透着诚恳和感激,“您帮我化解了尴尬,战胜了自卑和胆怯,让我终于说出了内心的渴望……”
  我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男孩,他如释重负般坦然地站在窗前,轻松而活泼,说得是这般的干脆利落,从没注意到他的表达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流畅。“你很勇敢,课堂上表现得很好,真棒!”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阳光下李华明朗的笑容干净,还带着些许的羞涩。
  后来才知道,李华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总有些口吃,有时语塞,竟说不出话来,只能干瞪着眼,这种“毛病”自小就有,为此还遭到了不少同学的嘲笑。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李华如果没有经历那堂课的磨炼洗礼,如果没有耐心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去激发唤醒内心的情思,打开心灵的通道,或许他只能满怀信心地站起来,而又失落沮丧地坐下去,在起身与落座之间,只是重复一些机械的肢体动作,毫无收获,也无法走出心灵深处的阴影。
  我很欣喜地看到李华拧紧的眉头和紧锁的内心得以舒展。抬头间,他那浅浅的微笑,在教室转角处华丽地绽放、荡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