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那些久别重逢的味道
□合肥 刘洋
  有时候,食物不仅仅是入口之物,还像一张唱片、一本相册、一盒录影带,将那些关乎味道的光影、声息、记忆雕琢成岁月的纹理,注解人生的冷暖和悲欢。
  五年前,我和几个同事到蚌埠出差,傍晚前往当地著名的小吃街“寻宝”。兜兜转转,始终没找到传说中的一家烧饼夹里脊。失望之余,反倒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点心摊子令我眼前一亮。摊子上摆着各类我们北方的老式糕点,诸如蜜三刀、江米条、大京果、羊角蜜。没有香烟缭绕,没有射灯聚光,没有叫卖吆喝,如同一位恬淡的老人静坐街角,且自纳凉,不问繁华。
  我如获至宝,当即让老板称了一些蜜三刀和大京果,兴高采烈地邀请同事们一起品尝。他们都大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本不会买这些“老古董”来吃。那些点心大家小时候多半都吃过,不过口味早已过时,就当下的饮食潮流而言,它们不仅缺乏丰富细腻的滋味和口感,还往往被贴上“油炸”“高糖”等负面标签。近些年,随着花样繁多且不断推陈出新的西式点心涌入人们的生活,许多传统糕点已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那天我之所以格外动情,不是馋虫作祟,而是因为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我蓦然想起了自己的祖父。那时祖父已故去快十个年头,他在世时一直很爱吃那些糕点。我对蜜三刀和大京果的记忆最初也源于他。在他衰老枯瘦的掌心中,懵懂的我第一次尝到了触动味蕾的香甜。啖物思人,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化作温存与怀念,滋味亦被赋予了厚度。
  当然,记忆中的味道并不总是点缀着温情,也不乏令人谈之色变的感受。
  一次沉痛的经历是在上大学时。当时大街小巷刚开始流行一种小吃——烤面筋。其口感可软可脆,风味酷似烧烤而免于油腻,味美价廉又立等可取,因此颇受众多食客的追捧,风头之劲简直令雄霸街头多年的麻辣串和烤红薯都望尘莫及。我时不时也来上两串小祭一下五脏庙。有一次,吃完两串烤面筋,转身就陪同学进了网吧。那个年代的网吧环境远不及如今这般洁净幽雅,偌大的屋子里有不少人在吸烟,因为是盛夏开着空调,所以门窗紧闭,空气极不流通。我进网吧的次数本就屈指可数,一时之间对周遭环境还很不适应,坐在电脑前呆呆望着屏幕,只感到周围的空气越发逼仄而复杂,烟味、泡面味、辣条味、机器发热产生的塑胶糊味互融互斥、缠绕不清。于是乎,我吐了。吐得汹涌澎湃,绵延不绝。自那以后,午夜梦回,烤面筋成为我挥之不去的罗刹。说不上是味道令记忆加深,还是记忆使味道更持久。不过,时光漫漫,味道带给我们的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常常是先在岁月里发酵,其后才在味蕾间蔓延。参加工作后,因为肠胃变差,汤水温厚的面条早已成为我饥肠辘辘时的首选。烤面筋也壮着胆子吃过一次,尽管咀嚼时还是忐忑不安,但起码没有重复当年的惨状。
  不光食物的味道会变,人有时跟食物一样,“味道”也会变。上中学时,出于一些误会与班上的一个大个子产生嫌隙,正值年少气盛,两人一直到毕业都没怎么说过话。多年过后,我们意外发现对方也来到同一座城市读研究生。久别重逢,青涩时代的不快早已随风而逝,胸中涌动的尽是“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和“恰同学少年”的情谊。两人几番小聚,渐成知交。现在因工作又身处两地,相互还挺惦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