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本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安徽聚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
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今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本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粮食安全周的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重农抓粮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行动,聚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了解到不少产自安徽的优质粮。
  高品质大米种类多
  如今,水稻种类繁多,农民希望有好种植、好管理、产量高、品质好的良种,消费者对大米的口感和营养要求越来越高。
  种植方面,合肥丰大种业推出的能像种小麦一样种植的水稻新品种——节水抗旱稻,节水、节肥、抗旱、易种,同时可以高效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22年极端干旱的气候下,节水抗旱稻比常规品种减损20%以上。
  特色方面,蚌埠市怀远县的“怀远糯米”形体饱满,米质洁白,晶莹如玉,是冷冻食品、休闲食品的优质原料。早在秦汉年间,怀远县就引进水稻栽培,逐步发展成为以糯稻为主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种植面积达90万亩,糯稻加工企业近150家,年加工能力4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生产加工集散地,是国家级沿淮糯稻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营养方面,池州地区有采取天然有机种植方式的硒米。硒米色泽晶莹、气味馨香、口感软糯,以农家肥、绿肥等为养料,实行人工除草、生物防虫、富硒山泉浇灌,平均每千克含硒0.067毫克。
  还有滁州定远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研发培育的新一代高品质大米——“袁定大米”,谷香浓郁,温暖人心;马鞍山含山经过五千多年的岁月传承和世代农人的创新积淀,造就的品质优良、绿色生态、质量安全的含山大米等,不仅牢筑“江淮粮仓”,还打造了不少本地特色和品牌。
  一口吃出鲜薯香甜
  “咱们阜阳产的鲜薯是不一样的,我们种的是麦茬薯,耐储存,甜度、糯度高,产量在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阜阳广聚农产品负责人介绍。
  如今,阜阳致力于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阜阳农科院培育的鲜薯品种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皖北农科院等多家种苗组培车间,夜以继日地培育鲜薯幼苗;界首、颍东、阜南等地培育的脱毒苗年产近5亿株,销往全国各地。鲜食类红薯常年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年产量近百万吨;临泉贾氏薯业是享誉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全国鲜薯销售冠军。
  由红薯制作的阜阳“三粉”——粉丝、粉条、粉皮已成为百姓餐桌和预制菜产业不可或缺的优质食材;太和三塔镇姜小村的村民成为全国粉丝行业最为有名的“销售皖军”。2021年,1593中国鲜薯产业园项目落户阜阳,其高温糖化技术加工的烤薯糖度达到28%,一口能吃出蜜糖的香甜。
  优质坚果营养丰富
  除了餐桌上常见的五谷杂粮,安徽地区的核桃、香榧等坚果也声名在外。“千峰佳木,万壑榧林”,黄山地区深山之中随处可见千百年树龄的香榧古树,而黟县的香榧以“香、酥、脆”三绝著称,肉色金黄、香酥可口,营养价值极高。
  宣城的宁国山核桃也是不少游客必购的当地特色。山核桃是仅天目山脉才有的树种,生长在海拔300至700米群山之间,是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宣城的核桃种植主要分布在宁国、绩溪等地,种植面积54万亩,年产量1.5万吨。
  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果仁口感香脆,油酸值低、碘值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富裕。近年来,宁国大力推动山核桃“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总产值近40亿元。当地涌现出精深加工企业50余家,带动山核桃种植户增收6个多亿。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徽省十佳地理标志”等荣誉称号。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
  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农业生产稳定,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4294.9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总产348.2亿斤,居全国第3位,增长1.1%。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入统粮食企业年均收购粮食400亿斤以上、均居全国第4位,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居全国第5位。拥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361家,日加工能力超10万吨,1天加工量能保障全省居民1周消费需求。建立成品粮油储备7.6万吨,布设应急供应网点1719家、应急配送中心102家,实现城乡全覆盖,为端稳中国饭碗、维护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了安徽贡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 

  □相关新闻
  我国将践行“大食物观”
  为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我国将通过树立大食物观,完善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10月16日在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上说,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要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让老百姓餐桌上有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活动主题确定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这一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
  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江苏南京联合主办。主会场活动现场发布了“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10个典型案例,并正式启动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
  新华社记者潘晔 

   “江淮粮仓”迎来大丰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随着全国秋粮进入大面积收获期,江淮大地呈现出一派秋收忙碌景象。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消息显示,截至10月10日12点,全省已收中稻及一季稻面积约1312.3万亩,进度40.8%;已收玉米面积约1778.4万亩,进度98.6%。全省秋粮收获工作稳步推进,力促秋粮“丰收在望”向“丰收到手”目标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安徽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开局起步之年。根据9月份召开的安徽全省秋收秋种工作现场会强调,要巩固当前秋粮在地作物总体长势好于常年的好态势,继续抓好后期田管,总结发扬今年夏收的好经验,强化农机调度和作业服务,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安徽主抓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机插秧率达到55%,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早稻单产、总产实现“双增”;在大豆玉米种植上,主攻种植密度提升、推广玉米适期晚收等,今年单产提高几成定局。
  根据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
  “这一过程必须确保地方进一步压实责任,通过将责任落实到市县乡、落实到人的方法,强化考核,才是有效促进当前影响秋粮生产关键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记者表示,占全年粮食总产量75%的秋粮产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粮食市场面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今年的丰收形势,姜文来分析认为,目前,秋粮长势较好,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相关的技术手段和保障要确保跟进。特别是预防洪涝、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等灾害,同时要注意施肥、灌溉等;对于已进入收割期的秋粮,要及时组织好收割抢收,做好储运防霉等具体工作。
  10月初,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就明确表态,为做好秋粮的机械抢收工作,安徽省科学调度全省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精心组织好跨区作业,确保抢收顺利。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