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戏曲当代华章
□ 邵敏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些精辟的论述,是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智慧积淀的结晶,是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特质、胸怀格局的精炼总结,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瑰宝——戏曲传承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擘画。戏曲要适应当代文明、现代化发展同样需要赓续传统,做好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承,讲好新时代戏曲故事。
  一、传承戏曲艺术,赓续历史文脉。
  传统戏曲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现,被誉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体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图景、生命情怀,承载着广袤大地上千百年来的群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不同时空的人们在观演互动中实现了民族文化、情感印象的交流与互补。
  传统戏曲的抒情性、写意性和程式性特点,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下,具有独特的风骨和神韵,在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中,无不彰显中华审美风范、美育传统。深植文化根脉,“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以激发后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铸牢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进而获得文化基因的传递,实现中华文脉的赓续与发扬。海南琼剧院演出的传统剧目《红叶题诗》、天津京剧院创作演出的《香莲案》,都极具现代质感,又充满古典神韵,是创新,但更是对传统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是对经典的致敬,充分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艺术之美。再如新编历史京剧《安国夫人》、昆曲《瞿秋白》等,俱是个中佳作,“整旧如旧”。
   二、坚持与时俱进,谱写当代华章。
  戏曲传承的要旨在回归戏曲本体。既要坚守艺术本位、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美育传统,又要在历史积淀淘洗中与时俱进,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彰显传统艺术的现代神韵,做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
  优秀传统戏曲剧目传承要予以现代观照,还要“整旧如新”,要在观念上升华,实现剧目情感方面古典与现代的融通;要结合现代科技,达成呈现形式的丰富与更新,从而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满足观众需求。莆仙戏《踏伞行》中的传统婚姻观、道德观直指当下,富于隐喻意味,该剧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上乘之作。上海京剧院的《成败萧何》,也在旧有题材中注入新思考,写出了一个“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双重叠加的“新”萧何。粤剧《红头巾》、淮剧《小镇》、秦腔《西京故事》等作品,也做到了“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从剧目内涵到舞台呈现都表现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讲好戏曲故事,展示中华文明。
  传承发展戏曲,讲好戏曲故事,既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加强人类情感共性的把握,还要开放包容地接纳吸收来自世界戏剧乃至一切其他文化艺术的有益滋养,激发戏曲在交流互鉴中的生机与活力。
  莎剧的引入改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戏曲固定的“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划分;蒲剧《俄狄王》和豫剧《俄狄王》,妥善处理了古代到现代、西方到东方的双重移植。元杂剧《赵氏孤儿》在翻译传播中实现了超越意识形态功利价值的文化融合,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为西方文化认同。这些尝试,赋予了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活力,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做出新的贡献。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伟业,呼唤、激励着文化工作者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落实到新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高扬中华戏曲美学精神和美育传统,开放包容、广纳众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创作推出有精深思想和精湛艺术的戏曲文化作品,以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强音。这是我们每一位戏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作者:邵敏,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传媒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研究”(编号:22CX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