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旅游攻略还能改进吗?我听劝!”“听劝,去这里玩真的不要带太多衣服。”“听劝版草原旅游,高帮鞋是正确的。”最近,互助式、听劝式旅游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有听劝版,穿搭也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10月23日《扬子晚报》)
“听劝”最初只是网友们在玩梗,对应的是“互联网大倔种”,开玩笑式劝说一些特别固执的网友,但现在“听劝式”旅游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出行攻略。其大体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寻求帮助,一种是助人避雷。求助者抱着“听劝”的真诚态度,通过广泛听取其他人的建议或意见以获取经验或新的认知;助人者则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建议,其中不乏过来人在“掉坑”与艰难“爬出”以后的肺腑之言,进而形成了正向持续的互动、互助。
网友们能给出的不只是旅游建议,衣食住行都有“听劝体”笔记。正如媒体调查显示,网上“听劝体”笔记已蔓延到养生保健、家居家装、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从穿搭、发型到美食、减肥、装修都有“听劝”这个关键词存在。有网友“听劝”还实现了人生逆袭。除了网友发布的笔记外,商业性质的笔记也有不少。网络上陌生人之间的“听劝体”笔记,与现实中普通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异曲同工,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和点赞的一股正能量。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也经常会获得陌生人的帮助。陌生人释放的善意、关爱,让人倍感温暖。“听劝体”走红,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世界中来自陌生人的热情和善意。
陌生人的社会不是陌路人的社会。无论是现实生活还网络世界的美好,都离不开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温暖。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善良的因子,每个人的手中都有善良的玫瑰。“听劝体”走红也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我们去发掘、激发和呵护。特别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应该多一些互助式、听劝式的善意,多一些不动声色的举手之劳。如果每个人接受了陌生人的关爱,又将这份善意传递给更多陌生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
当然,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听劝体”都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听劝”,在接受陌生人善意和关爱的同时,也应积极感知和把握网络社交的分寸与边界。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期待在人与人互助的双向奔赴中,能够多一些真诚与善意。□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