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观点碰撞】
“课间圈养”该如何打破?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荡荡。对此,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休息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无独有偶,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杭州市区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说了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陈女士表示,学校里还有老师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10月29日央视网)
   需要压实学校主体责任
  一段时间以来,课间10分钟被虚置,成了“寂静的课间”。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学校顾虑课间活动中学生安全问题。
  以安全为名,弱化甚至取消课间活动,表面上是为学生安全着想,实际上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不仅有违课间活动这一教育教学的科学设计和安排,也与相关规制和法律要求相悖。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同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是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第一责任主体。无论什么原因,弱化甚至取消课间10分钟,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与相关法律法规“逆行”的错误做法。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教学上的“懒政”,观念上需要矫正,行动上需要改正。
  学校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才是应取之道。这方面,并不缺乏有效的探索实践。一些学校在课间组织学生开展跳绳、踢毽子等不太激烈的活动和游戏,每一项都安排在操场上分区域进行。与此同时,学校要把安全保障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比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对未成年人加强安全教育等。这些内容都是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的。此外,一些学校还引入家长自愿购买的校园意外责任商业保险。只要真正负起对课间活动的法律责任,真正兑现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办法总是有的,安全问题绝不是“蜀道之难”。
  此外,对于存在“寂静的课间”的学校,教育部门要负起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建立对课间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绩效考核、校长履职评价的范畴。
  前不久,教育部有关部门表示,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建立健全学生校园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将缓解家校两者在课间活动上的安全焦虑,有助于营造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茅亩
   不能全让学校老师背锅
  “课间圈养”现象,不是一个新问题。值得追问的是,这一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成为痼疾的?表面上看,这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毕竟,不允许对学生“课间圈养”,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2021年5月,教育部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就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有规定不执行,这毫无疑问是学校和老师责任。客观而言,这样说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学校和老师奉行“课间圈养”的一个根源所在,是学校、老师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必须正视和纠偏的一个问题。
  但要深刻思考的是,在体育成绩占比越来越高,防近视等要求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学校和老师为什么还会强调孩子们减少课间活动?这恐怕不是学校和老师不知道课间活动对学生身体和考学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部分家长会无底线举报闹腾。
  此前很多校园事件,包括课间活动摔着碰着,家长第一时间会怪罪老师没看好孩子,轻则一顿数落,重则告到校长那儿、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发到网上曝光。以至于现在很多老师不敢轻易让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而是把孩子们“圈在”教室里。说到底,这表面看是家校双方不信任、互相不体谅导致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老师教育权的边界还不够清晰,老师“执鞭权”的范围还不够明确。
  亦因此,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课间圈养”现象,固然有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依法依规给学生安全开展课间活动。另一方面,“课间圈养”也不能都让学校和老师背锅,而是要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背后目前老师教育权和“执鞭权”不够清晰的问题,并为之立规明界。同时,作为家长,要明白课间活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并给予学校和老师最大的善意理解,让他们能放下包袱,放开手脚,积极为学生排满课间活动。□余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