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海虾淡养池中“蓄力” 乡村振兴路上“赋能”


  眼下尚处深秋,在怀宁县马庙镇芸田圩联合党委的海虾淡养基地里,七口虾塘呈“田”字格局排布,增氧设备在不停地运作,水面上翻出一波又一波的涟漪。现如今,马庙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俗称“基围虾”早已远近闻名,热销如潮。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向来是水产养殖界公认的一道难题,马庙镇的“海虾淡养”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如此骄人的成绩,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及村“两委”成员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虾宝宝”的故事还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苦于泥河村缺乏农业支柱产业,在“村两委”任职的汪云龙经过多番考虑,决定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与具有养虾经验的好友汪晓升合作,尝试进行“海虾淡养”。敲定想法后,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两委”立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从村民的手里流转到了60亩的荒弃河滩地。然后汪云龙、汪晓升等养虾人迅速开始清理河滩地、建设虾塘、淡化池,并从海南空运过来第一批新生虾苗。望着这群活蹦乱跳的“虾宝宝”,大家无比的激动、干劲十足。在完成水质淡化处理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将虾苗投放到虾塘中,换水、喂食、巡查,悉心照料“虾宝宝”。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忽视了淡化池和虾塘之间2度左右的温差,出现了大范围的死苗情况,第一批养殖以失败告终。
  不甘气馁的养虾人立马从海南空运来第二批虾苗,在同样经过水质淡化后,利用充氧袋过渡、消除温差的方法进行操作。汪云龙、汪晓升等人每天分工协作,或乘“船”巡回作业,或沿岸“察言观色”,全方位管控水质和白对虾的生长情况,果然再没有出现死苗的情况。时间一天天过去,“虾宝宝”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收获的季节,汪云龙拽住一根网绳,网兜慢慢露出水面,头批出水收获的白对虾活蹦乱跳,这一刻所有养虾人相拥而泣,数百个日夜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时间来到2021年,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泥河村的“海虾淡养”日臻成熟,已然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镇党委决定让泥河村、孙家城村、郑河村成立芸田圩联合党委,以汪云龙为技术带头人,依托马庙镇栗岗水库为养殖基地,三个村抱团发展海虾淡养项目。各村以入股的形式,投入近200万元,建成40亩虾塘。在“泥河村经验”的加持下,联合党委的“海虾淡养”仅用一年时间,就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与怀宁县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市场销售渠道非常畅通,并带动了当地多名脱贫户上岗就业。
  “我们依托自创的水循环系统和水体恒温系统,以及一套科学的生物养殖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工厂化‘海虾淡养’。今年联合党委虾塘共投放160万尾虾苗,亩产达到了600-800斤,按照每斤收购价30元计算,纯收入达到30余万元。”养虾人汪云龙黝黑的脸上堆满着笑容。
  “芸田圩白对虾”现如今俨然成为了马庙镇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虾宝宝”的成长只是马庙镇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代守村人的辛勤与努力得到了回报,实现了带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美好愿望。章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