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阜南:绿色“小芦蒿”,红火“大产业”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以打造“富足、秀美、仁义”新村为目标,以“本草芦蒿、康养小镇”为规划引领,以芦蒿为特色主导产业,深挖资源禀赋,做好土地文章,促进三产融合,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新村镇芦蒿种植面积1.6万多亩,产值突破3亿元,每年为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工商注册涉农经营主体800余家,全镇形成了年轻人创业、老年人就业的良好氛围,产业欣欣向荣,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找到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孙启友、孙汉林、孙国胜三人把芦蒿的种子从南京背回来后在家乡种植。”住在新村镇于洼村的孙鹏是芦蒿种植大户,目前芦蒿种植面积已经达300亩,他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新村芦蒿20多年来的发展。
  “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品质不好,价格上不去,销路打不开,种的人就少了,只有小部分人还在坚持。”孙鹏告诉笔者,当时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万亩规模,但后期因小户经营、粗放管理、品种繁杂等因素制约,到2010年前后芦蒿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百亩上下。
  如何找到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新村镇党委、政府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同时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因新村芦蒿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市场需求广阔等优势,新村镇将芦蒿产业确定为全镇的主导产业。
  张文宾作为于洼村的党总支书记,带头搞起大棚基地化种植。他从村民那儿流转土地,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大棚基础设施、水肥一体化的设备开始了芦蒿的规模化种植。“新村镇芦蒿基地现在一亩地年收入可达2万元。”看到哥哥张文宾通过种芦蒿改变了生活,张文雅也在2019年年底从打工多年的阜阳城里回到老家开始种芦蒿。“以前打工挣的钱只够养家,供小孩读书。”现在,张文雅自己承包40亩地种芦蒿,“收入比以前打工高,能存下钱了。”
   探索一条属于新村镇的乡村振兴路
  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新村镇种植芦蒿的农民越来越多。十余年来,新村镇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扶持、种植奖补等措施,在新村大地上做好芦蒿这篇“蒿文章”。随着芦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新村镇党委、政府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开始探索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能再走以前的粗放式种植的老路了,我们要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打造新村芦蒿品牌,让芦蒿走出去。”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告诉记者,一年中他最操心两件事:一个是种得好,一个是卖得好,“不能只做一产(种植环节),还要做二产(加工环节),更要延伸至三产(销售流通环节)。只有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新村芦蒿的发展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芦蒿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安徽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该镇引进的二产加工环节公司。该公司将农户采摘来的新鲜芦蒿分拣、称重、真空打包、贴标后,通过统一冷链物流车运往各大商超,走上市民餐桌。除此以外,芦蒿酱、芦蒿茶也相继被生产出来,销往各地。
  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附加值越来越高,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缺资金的问题也显现出来。2022年5月,中国平安与新村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村镇的几大需求点,集结在阜阳的6家公司——产险、寿险、养老险、银行、普惠、证券,对芦蒿产业的一、二、三产进行全面对接帮扶。
  2021年10月,新村芦蒿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9月,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2023年5月,新村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同时,新村镇加大宣传力度,连续举办五届新村芦蒿文化节;成立镇级国有公司“安徽新村芦蒿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芦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系列举措让一棵小芦蒿走出新村,走进千家万户。
  季思华陈东海陈欣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