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逛书店
□北京 林特特
  中学时,我喜欢逛书店。
  通常在周末,我背上书包和水壶,去合肥科教书店,一呆就是半天。科教书店可能是本城最早实行开放式服务的书店,营业员不再在柜台中守着书架,应读者的需要,你想看哪本,他或她给你拿哪本。开放,意味着自由,带来人气,让读者停留的时间加长。
  科教书店的地板和窗台,都是我的阅读场地。我最喜欢二楼矮矮一排两层书柜,陈列着现当代名家的散文、小说。人不多时,我总是靠着某个书柜的棱边坐下,蜷缩身体,小心翻阅,纸张的沙沙响、油墨香,让我心安。我在那儿,读完了整套三毛、张爱玲,认识了郁达夫、沈从文、夏洛蒂三姐妹。
  科教书店在城市的核心区域,窗外是当时不多见的圆形天桥。我无数次从书中的悲欢离合中拔出头,看天桥上来往的人流,放松眼,放松心,提醒自己,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要入戏太深。
  从科教书店的东门出去,有一条街,曾聚集着一批民营书店。它们的招牌紧紧挨着,统一做成红底白字,它们的店名,或者是老板的名字+书店,或者是具体功能+书店。比如“李军书店”“张勇书店”,比如,“考研书店”“法律书店”。
  大约是民营,这些书店的场地利用率比国企性质的科教书店高得多,书架和书架之间没有缝隙,书摊和书摊之间,两个读者中有一个是胖子,二人同行便无法成行。没有地方可坐,声音永远嘈杂,光线暗,我印象中,白天,每家书店的光源,都来自于拉起的银色卷闸门,淌进店内的阳光。大多数读者要么目的性明确,找到所需的书,立马付钱带走;要么以“淘”为乐趣,在一堆书中挑拣,总之,没有人坐下来闲翻书,翻到不知屋外日月长。
  每逢大考,我都会光顾这条街。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到英语四六级考试到研究生考试,我所有的卷子、习题册、单词书、时政热点都在这条街购得,和考试相关的周边产品,倒计时日历、涂答题卡的铅笔、彩色记号笔、花花绿绿的便利贴,也在这些书店一站式配齐。
  我英语不好,一度发誓要把街口外语书店的题全部做一遍。一段时间内,我每每路过这条街,心中只有俩字:“题库”。
  我的大学同学米从皖北来合肥出差,他什么特产都没买,专门来这条街。他想转行,在工作之余,正准备司法考试。他扑向写着“必胜”“权威”“指导”“辅导”等关键词的封面,像鱼儿进了海,像悟空进了桃林。他将那些题和教材装满一书包,手中还拎着老板用红色塑料绳捆得结结实实的一摞,他离开该店,奔赴火车站时,脸上露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满足。我送他上火车,他背靠着书包,搂着小桌板上的一摞,神采飞扬的样子又让我心中弹出俩字:“未来”。
  许多年后,久居外地的我回合肥,朋友约我去某茶馆聊天。我来到定位的地点,发现茶馆竟位于昔日的科教书店,茶馆所在的确切位置正是当年矮矮一排两层书柜所在地。
  科教书店还是书店,但店名改了,装修换了,格局变了,区域划分得更精细了。文创区、娱乐区、儿童区、餐饮区、线下活动区、纯图书区……
  我点了一壶黄山毛峰,碧绿叶子在瓷杯内浮浮沉沉。我往外看,天桥不知何时消失,民营书店一条街亦如一道铅笔印被时代的橡皮轻轻擦去。我有些感慨,我靠那条街离开家乡,米靠那条街做成律师,写过的卷子,看过的书,见过的风景,经过的人,迭代、翻新、烟消云散,那条街会写进地方志中吗?反正,那些旧事会写进我的,同龄、同类人的个人史中。
  我后来见过的风景,包括书店;我后来经过的人,许多在书店。
  研究生毕业,我和一家文化单位签约,正式工作前,先去下属的书店实习,我在三家书店轮岗近半年。
  原来书店的工作如此辛苦,店员要穿制服,夏天也得着长裤;上班不能坐,得一直站着,有同事因此得了静脉曲张。书店的工作绝不清闲,爬高上低,搬书码货,要有力气;绝不粗放,打包就有十来种方法;考验一个营业员是否合格,除了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对书推销的力度、摆放的艺术,在没有普及电脑搜索时,顾客问到你,某本书在哪儿,你不能说,“我也不知道,您找找”;而是要尽可能开动记忆的阀门,报出书在某方位某书架某层。
  我实习的第三家书店是古旧书店,我发现,十年以上工龄的营业员都自然是版本专家,他们收书、鉴书、售书,付出体力,付出脑力,付出忍耐,付出情商,从书的角度看,他们真真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行行出状元。
  有了这段经历,又从事多年和书有关的职业后,遇到文艺青年在朋友圈发嗲,“真想辞职回老家,开间书店啊!”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你吃得了开书店的苦吗?
  书越来越不好卖了。
  书成了大部分书店的附加值,文创、咖啡才是书店的主业。
  我的朋友中有从读书人、做书人、写书人变成书店老板的,下午,他还在晒获得“最美书店”的称号及店内精美的陈设,深夜,却崩溃地写道:“这一季度的租金无论如何都交不上了”,数秒后,他又将消息删除。
  每次路过实体书店,我都要坐一会儿,虽然我和过半读者一样,养成网上购书、非打折不购买的习惯。
  我还是认为衡量一个城市咋样,书店数量多少、质量如何是一条硬标准。
  我还是保持着火车站、机场要有书店,否则装潢再豪华,也不上档次的观点。
  我依旧着迷于挨着某个书柜的棱边坐下,蜷缩身体,小心翻阅,纸张的沙沙响、油墨香,让我心安的感觉。
  既要表示我对价格的反应并不迟钝,又要证明我对书店的支持,每次离开书店,我会带走一本符合我心理价位的书。经典、还会重读、家里不止我一个人读,是我在实体店买书的条件,三者必须符合其一。
  几天前,我在临近商场的书店消磨一下午。该书店连锁制,开遍大江南北,一线城市的著名shoppingmall都有它的踪迹。暑期,店里的地板、窗台上坐满、趴满读者,音乐缓缓流淌,咖啡香浓郁,切片蛋糕供不应求,一派美好、祥和,我的精神、肉体都被照顾到。
  我遇见一本好书,精巧开本,磨砂封面,俏皮书名。作者在简介处,只有寥寥几句,尽显不俗,我看了前两个短篇,拍案叫绝。我舍不得一口气读完,我要慢慢消化。我抬起头,窗外车流、人流拉我回现实。
  我把“舍不得”的心告诉一位作家朋友,他回我:“我想起我中学时代,在书店看到一本科幻小说,写得太好了,以至于,我每天放学都去看,直至看完。我忘不了那本书的书名、写它的作者,等我成年,一次开会,我惊喜地发现那本书的作者也在!我和他交流好久,那真是美好的回忆。”
  那些都是美好的回忆。
  希望书店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