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幻想着什么时间能有自己的书房,业余时间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阅读。儿子到异地读大学后,有一间自己独立书房的愿望愈发强烈,和妻子商量后,调整房间布局,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本着对称美和不对称美融合的前提,和设计师多次沟通,设计图几经变更,终于定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承重因素要考虑,设计师基本上没有改变我的想法。在我看来,设计制作后的书架款式大道至简,但功能分区科学,使用起来还是很得心应手的。或许是新事物效应,书架安装好后,工作之余在书房里读书的时间确实比之前长多了。
令我没想到的是,使用近半年后,一次清理图书时,发现书架上的四块长八十公分的搁板岀现明显下弓变形的现象。与商家联系,对方一看到微信发过去的照片,就答应把这几块搁板由原厚度为18毫米的免费更换为27毫米的,并承诺这样就能解决搁板下弯的问题。虽然因这几块搁板的厚度与书架其它部分板材厚度有明显的差异,影响了原有的整体美感,但实用至上,也比没调整前的弯曲变形美观多了。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当书架上已放不下更多的图书时,分流它们又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家中的那些图书,每一本都分别有购买或得到它们的故事。几次搬家过程中都是精心打包,分类装箱,不曾遗失或损坏一本。可书房里空间有限,当书桌上、地板上、窗台上都堆满图书,感到再也不能委屈它们时,几经思索后给自己定了个处理方案:读完后的畅销书送给喜欢读书的朋友,适合青少年读的文学类书籍赠送给身边熟悉的小朋友。感觉内容枯燥、言之无物、又错误迭岀的书就当废品处理了。这样经过几个月的整理,能留下来的都是几经翻阅,再次拿起来还是感觉意犹未尽的图书了。
经历了盼书房、做书架、送图书的过程,才真正明白了读书需要的不一定是多大的书房、精美的书架,而是书中传递的生活智慧。正是认真读过的那些书,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启迪我们少走弯路,多一点对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图书最好的存放方式不是放在书架上,而是把它吸收在大脑里,变成自己工作、生活的指南。若真能做到这样,读书又何必计较有一间书房和满室的书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