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淝河右岸湿地景观。许晖/摄
市民在葡萄园采摘葡萄。谢文君/摄
圩美·磨滩民宿。项春雷/摄
“大圩一年丰,庐州三年足”。南濒巢湖,绿肥水美,物产富饶,合肥大圩自古就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美称。近年来,大圩镇依托绿肥水美的地理优势,以“葡萄”为核心,发展集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环境人文建设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模式。从2003年举办第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到如今的数亿元综合产值,大圩镇从一个传统农业乡镇,蜕变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小小的葡萄已成为大圩老百姓的致富果、幸福果。
30余年栽培历史 葡萄产业迈入精耕时代
大圩与葡萄的渊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彼时已经有村民尝试在自家土地上种植葡萄。村民将种出的葡萄拉出去卖,一趟能卖四五百元,而当时普遍的月工资才五六十元。
90年代后,镇政府与村民们开始寻求“葡萄致富”的更多可能性,一场旷日持久的发展计划开始酝酿。2003年,筹谋已久的大圩镇第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正式亮相,随之而来的还有各项补助政策,鼓励更多村民加入“葡萄致富”的队伍。
时日推移,“大圩葡萄”的美名越来越响,前来大圩购买葡萄的市民和商贩也越来越多。“大圩的葡萄又香又甜”,这句在坊间流传的赞扬是对大圩葡萄最到位的诠释。大圩葡萄和周边地区葡萄相比,因长久经验及科学栽培方法,含糖量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香甜的口感,又不过分甜腻,兼顾了绝佳的葡萄品质与当今人们的健康需求。
如此优良的品质得益于科学种植。“早些时候,农户们只想着产量高,没考虑过品质。一亩能产6000多斤,但卖不上价。”大圩镇农旅办负责人颜家俊说,基于这一状况,镇上请来葡萄种植专家帮助查找问题,专家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减产”。
控制产量后,葡萄亩产降到3000斤,但优质果能达到90%以上。为了让农户的葡萄更加高质,大圩镇又请来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为葡萄“塑形”。
“首先引进了新的品种,以及日本套袋技术和避雨设施栽培等多项技术,促进葡萄品种丰富多样。”颜家俊介绍,2013年,大圩葡萄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从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最后成熟,大圩为葡萄产品制定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标准。
如今,凭着科学种植技术,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拥有20多种早中晚优质品种,总产量约1.5万吨。每逢夏季,在大圩葡萄园内,各个品种的葡萄争相上市,处处飘着醉人的果香。
标准化种植带来高品质葡萄,品牌化运营则让大圩葡萄走向更广阔天地。
今年,大圩葡萄品牌保护委员会在当地政府、相关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应运而生。委员会致力于通过科技培训、知识科普、销售助农等方式推广和发展大圩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精选出20家“圩美葡萄园”并授权大圩葡萄品牌标识,让游客吃得安心,买得欢欣,进一步延展大圩葡萄品牌影响力。
自2003年大圩镇推出第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二十年来,大圩镇锚定葡萄特色产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数字赋能,大力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技术,开创“一亩地六棵树”种植法,将大圩葡萄从曾经的籍籍无名发展到如今的闻名遐迩。
农文旅巧妙融合,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
走进大圩镇“圩美·磨滩”,匠心独具的民宿、绿荫环抱的田园、澄澈见底的水道……举目望去皆是景。近年来,大圩镇依托葡萄产业,抢抓机遇,延长经济链条,通过推广葡萄采摘,发展休闲观光、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持续将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带动集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合肥市首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圩美·磨滩”精品民宿区已经正式运营。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成为合肥市民近郊游玩的首选地,精品民宿几乎“一房难求”。
在大圩镇另一侧,备受瞩目的沈福村文化创意小镇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福文化”、直播电商、网红经济为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创意小镇,满足消费者吃住行游娱购需求。
今年6月,合肥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沈福村打造电商助农产业基地,立足合肥市,辐射安徽省,带动全国助农直播行业发展,将沈福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当前,在大圩镇沈福村倾力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智慧“一分地”,同样也备受瞩目。“一分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区域,更是一个集劳动实践、休闲采摘、寓教于乐为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空间。在这里,游客可以沉浸式参与体验农业种植的全过程,开荒、播种、施肥、采摘,土地不再单纯是农民手里的一块地,而是直通百姓餐桌的重要产业链。北有圩美·磨滩,南有沈福文创、“一分地”,南北呼应,惬意的慢生活成为大圩镇新的金字招牌,也打通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以葡萄为纽带的文创IP也在飞速打响美誉度。2022年落地的文创产品“葡萄侠”,设计灵感来源于大圩葡萄,并融合了合肥方言“侠们”,以其可爱的形象、生动的姿态,迅速获得大众的喜爱。今年9月,“葡萄侠”系列剪纸入选“新时代的妇女儿童——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十年成就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参展。天真烂漫的“葡萄侠”将大圩葡萄推向全国舞台,根植于大圩葡萄的文创产品也迎来新一轮“丰收季”。
文旅产业的兴旺离不开大圩镇日益向好的道路交通和生态环境。今年以来,“十路联治”行动让辖区道路环境全面提升,生态改善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南淝河右岸湿地的成功建设,使得沿线环境大变样,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双4A级景区联动也在上半年顺利实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北大门成为两所景区连接点,游客可通过大圩直达森林公园,不必环湖绕道,助推大圩文旅发展再上新台阶,生态与产业的融合效应愈加明显。
近年来,大圩镇以“葡萄”为核心,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标准制定、渠道共享等举措,实现葡萄精品化,成为葡萄产业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如今持续放大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品牌走出安徽,走向长三角,以“三产”思维经营“一产”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创新举措暖民心,小葡萄串起“幸福链”
近些年,大圩镇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幸福小镇”因此得名。讲述大圩新一代农人、共产党员李勇创业之路的微电影《大圩追梦人》,以一颗巨峰葡萄拉开大圩葡萄产业的发展篇章,以家乡小店的变迁为视角,描绘大圩镇30年巨变。诙谐温情的创业故事,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不仅使作品在第十六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也铺陈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老百姓致富的幸福之路。
今年7月,以“葡萄熟了我们来乐”为主题的中国·合肥“绿色大圩”第二十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在大圩镇盛大开幕。为加大持续助力文化消费力度,本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响应落实“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进一步打造文旅品牌,让利广大市民。
此外,本届葡萄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推进公益助农,践行贯通产加销、农文旅融合的理念,立足农产品直播基地,拓展葡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葡萄销售走进社区、园区,既帮助农户扩大了销路,也让更多市民品尝到大圩精品葡萄。
与此同时,为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和旅游业对群众生活的增彩助益作用,节庆期间,“‘大地欢歌夏季村晚’——乐享葡味大圩奏响乡村欢歌”葡萄文化旅游节专场文艺演出在游客接待中心热闹开演。以“葡萄”为契机,以演出为媒介,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大圩,顺势推动文旅消费惠民。
民生连着民心,只有不断解民忧暖民心,才能打开居民“幸福之门”。为让十项“暖民心行动”更加深入民心,大圩镇以葡萄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在宣传方式上继续创新,将“暖风”吹进千家万户。
“我们结合葡萄文化旅游节活动的宣传,在融媒体平台、楼栋群、村组联络群等线上载体广泛转发葡萄文化旅游节、便民停车一张图等信息,让群众更加自主、便捷、随时随地了解内容。”大圩镇宣传办负责人表示,“葡萄节”期间是提高居民关注度的关键期,将葡萄文化旅游节活动作为宣传推广各项民生政策的主阵地是今年的创新举措。
据介绍,除了搭建线上宣传阵地,本届“葡萄节”期间还在镇域范围多点位设置宣传窗口,通过游客接待中心、学校、金葡萄社区等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视频,让惠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让居民获得感更加丰盈充沛。
小小的葡萄串起乡村振兴“幸福链”,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村美、村民富的新画卷,让大圩人在奔赴小康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吴悦。谢文君谢文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