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平安抵京,将进入隔离恢复期
神十六乘组带回哪些实验样品?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天下午,神十六乘组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随后,3名航天员将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进行休养。神十六乘组带回了哪些科学实验样品?这些样品将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请到了中科院的专家介绍具体情况。
  “博士乘组”带回22种样品重约25千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10月31日77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
  2023年5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神十六乘组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3种类型的航天员构成,,3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神十六乘组的3名航天员均拥有博士学位,被大家称为“博士乘组”。在轨开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正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据介绍,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项目主管蒋越介绍:本次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带回了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和材料科学实验样品。生命科学实验样品主要包括:人体的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动物的部分有生物大分子样本和活体线虫的样本,植物的部分有拟南芥幼苗的样本等,共计22种样品,总重25千克左右。其中在着陆现场回收18.1公斤,其余随舱返回北京后取回。
  生物类样品用最快速度运回北京固化
  哪些样品是立即要带回到实验室处理的?返回过程会不会影响样品?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此,蒋越介绍:针对本次回收,因为系在轨完成实验,带回来的样品非常珍贵,所有生物类的样品都要第一时间、用最快速度运回到北京的实验室去进行处理、固化。“针对转运的过程,我们也专门设计了针对生物样品的回收转运装置,全程保持零下20度的低温,经过多次实验,能够保温24小时以上,还能够进行实时温度显示与监测,最大程度地保证从太空下行非常珍贵的活体样品在运输中的活性与安全,能够安全运回北京,运到实验室里。”
  蒋越表示,空间站工程已进入了应用和发展阶段,目前空间站已具备了完成大规模科学实验的能力。后续我们会不断通过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上下行实施更多更有价值的科学实验项目,用好我们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产生更多更好的科学实验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细节
  回家路上 拍下首张空间站全构型“工作照”
  10月30日20时37分,神十六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3名航天员踏上了回家之旅。回家前夕,他们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的方式,完成了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为空间站全构型拍摄了第一张“工作照”。“非常漂亮,我们的空间站很帅!”桂海潮感叹。
  神舟十六号与空间站经过分离准备和分离撤离后,还要独立飞行多圈,进入返回准备、返回再入和回收着陆阶段。
  从返回舱返回制动开始,东风着陆场各搜救队伍已经严阵以待。
  “感受到重力了。”穿过黑障,航天员的声音清晰传出。伴着刚刚跃出地平线的朝阳,红白相间的伞花绽放。降落伞能帮助返回舱从与高铁行驶速度相当的每秒90米减速至普通人奔跑的速度。最终,返回舱在反推发动机的作用下,实现舒适着陆。
  舱落人到!舱体落地的尘烟还未散去,搜救人员已跳下直升机,快步跑向返回舱,打开舱门。“我们已安全着陆,感觉很好,请大家放心。”指令长景海鹏向大家报了平安。
  出舱后,3名航天员通过半卧式座椅被护送至医监医救车内。在车内,他们会完成重力再适应,进行初步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并吃上“回家”后的第一顿热饭。当天下午,他们乘飞机返回北京,进入隔离恢复期。
   大伞护航 面积1200平方米折叠后可塞进冰箱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神舟大伞”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用于降低返回舱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护佑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它的研制过程复杂且严谨,需经历上百道流程。
  巨型降落伞是个“庞然大物”,体态却十分轻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其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家用冰箱。
  不过,软软的降落伞并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而是要整齐有序地将降落伞的伞衣、伞绳和连接吊带等部件装进伞包内,使之保持一定的几何形状。这就涉及一项听起来简单但技术含量很高的不可逆工作——包伞。
  正式包伞之前要进行晾伞,用于释放材料内应力和清理多余物;然后依次进行叠伞衣、梳理伞绳、整理伞包、装填降落伞、封包、称重,最终将12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变成一个只有约200升的伞包,完成进伞舱前的最后工作。 

  □声音
  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依次出舱
  “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
  在神十六飞船返回舱着陆后,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搜救人员的帮助下依次出舱,言语中透着回家的喜悦。
  “此时此刻,非常激动,我们终于回家了,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指令长景海鹏率先出舱,他表示,这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感觉很好,“5个月的任务我们已经顺利完成,我要为两位好搭档的精彩表现点赞,我们乘组做到了开心生活、高效工作,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变成了现实。”
  作为中国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景海鹏四上太空,创造了历史。现在,他依然怀揣飞天之心,“是祖国托举我飞天,我要感谢伟大的新时代,我将时刻准备,等待挑选,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回家的感觉真好!”朱杨柱是参与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出舱后他感慨,在轨期间,他们乘组一心、天地一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和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亮丽风采。“后续我一定坚守初心、再接再厉,争取早日重返太空。”
  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在太空开展的科学实验非常顺利。“此时此刻,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又幸运地成为一名航天员,把科研工作搬到了太空,桂海潮说,过去的5个月,在空间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妙。“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综合新华社、央视、《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