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医疗科普视频“假面具”亟须扯下
  “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你真的会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这是某平台上一则医疗科普视频,一名身穿手术服的“医生”面对镜头,演示如何正确洗头。类似短视频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以两性话题、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为主。一些博主在获得大量关注后,还会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11月1日《法治日报》)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10.12亿。不少人因此加入短视频创作队伍,希望分一杯羹。由于人们日益重视健康问题,医疗科普类短视频广受欢迎。然而,发布医疗科普短视频的未必就是专业人士。别看某些主播在视频中穿着白大褂,但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则要仔细甄别。
  如果是专业医疗人士发布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当然值得一看。而判断博主是否为专业人士,关键在于资质认证。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强化资质认证展示,明确点名“医疗卫生”。按说,医疗科普视频博主应该全部展示资质认证。但报道显示,至今一些博主仍未认证资质。未经资质认证的“白大褂”不排除是冒牌货。
  即便是经过资质认证的医生,在医疗科普短视频中也不能带“货”——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否则,就是打着医疗科普旗号牟取私利,有损医生职业形象。而且,这种带“货”行为违反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
  短视频用户需要专业医疗科普信息,而未经资质认证的博主发布的短视频如果内容不专业,就有可能对用户造成误导,反而带来健康安全隐患。
  无论是某些博主在短视频中穿着白大褂冒充医生,还是某些视频打着科普的幌子违规带“货”,这两类“假面具”都应该及时扯下。对此,被误导的用户和医疗专业人士,要勇于“揭假”“打假”。在这中间,短视频平台作为治理主体,既要通过资质认证让“伪白大褂”彻底退场,也要依据相关法规对违规带“货”博主和账号进行严肃处理。
  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这要求医疗科普视频内容要坚持“专业、客观、公益”等原则。确保专业性,关键在于博主资质认证;确保客观性,需要这类博主具备职业道德;确保公益性,需要博主只科普不带“货”。如此一来,医疗科普视频可成为重要科普阵地。 冯海宁/文 刘志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