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河北石家庄一大学生在餐厅吃饭时遇餐具收费1元,于是将4套餐具全打包带走。该事件被报道后,“餐具收费大学生付1元直接带走”登上微博热搜。无独有偶,此前因餐厅消毒餐具每套收费1元,山东淄博一位大学生认为这笔费用不合理,将收费使用的餐具带走,亦引发网友热议。(11月6日中新网)
餐具费的出现和流行,时间并不算长。至少在大众餐饮领域,其根基尚浅,而这也恰是争议性的由来。一个很容易梳理清楚的脉络是,餐具费的推而广之,明显是与“消毒餐具套装”的普及相伴相随。在餐具的回收、清洁、消毒等环节一步步商务化、外包化之后,餐馆的经营者不得不为此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而这又被顺势加价,最终转化为了向顾客收取的餐具费。整个过程中,看似是产业链分工细化与服务品质升级,但其实质,无疑要复杂得多。
当下而言,餐具费争议最大的地带,无疑是所谓的“中间层市场”,这其实很好理解。就高端餐饮市场而言,诸如餐具费之类的各类服务收费其实一直存在,收也就收了,大家习以为常;而在以粥粉面饭为代表的低端餐饮市场,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店家依旧不会收取“餐具费”。其所提供的餐具多是散筷,后续的清洗消毒等,也多由店家自己的员工负责……与之相较,在中端餐饮消费场景,那从无到有、不由分说的餐具费,则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反弹。
倘若大致分类,我们会发现,近些年开始收取餐具费且遭遇阻力最大的餐馆,都有着一些共性。比如,其客单价多在数十元、百余元位段,店面餐位数较多,装修环境相对较好等。密封包装的、白色瓷质的“消毒餐具套装”,明示或暗示了某种卫生性与品质感,这与此类餐馆的自身定位,一拍即合。但问题在于,这种服务的升级所带来的溢价,本就在菜品定价中多有体现,再单独就此向顾客收费,是否有失公允?
服务的升级,原本是餐饮业者谋求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投资。投资回本的正途,是撬动“产出产值”,而非采取“众筹分摊”式转嫁。餐具与餐饮,具有一体性、连续性、不可割裂性。店家要求顾客付费获取餐具,而后才可就餐,这显然是单方面限制了消费者权利的行使。餐饮服务,是各个环节密切衔接的有机整体,人为将之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大做文章,并见缝插针收取诸如“开票费”“餐具费”等额外费用,这不是增值服务,更像是巧取豪夺。在消费者知情且自愿的前提下,餐馆当然可以提供付费餐具。除此之外,切不可强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