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中医告诉你,什么是糖尿病?
□凤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刘言凤
  糖尿病可谓是久治不愈的顽疾。在公元前2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一个人如果经常食用甜食和过多的高脂肪食物,就会引起身体肥胖,从而出现内热现象,而过多的甜食还会引起腹部胀满,于是就造成了气体在体内的漫溢,最后就会出现消渴的症状。并指出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饮食因素仍是主要的。糖尿病人尿甜最早发现于《唐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中都有喜好甜食,这也是糖尿病人尿甜的原因之一,可见糖尿病是内脏代谢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发病人数相对较多,下面就跟随中医一起来了解一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1.中医所说的糖尿病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糖分是人体能量的源泉,吃起来甜甜的很有味道。中医认为脾胃影响糖的代谢。中医理论将脾胃归于土属性,而土味则以甘为主。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调中气、升清气、降浊气,使体内新陈代谢得以更新。所以中医理论也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而先天之本在肾),与糖的代谢有很大的联系。《本方》中许学士指出,人食后,食之味甘而流于膀胱。如果腰肾气血很旺,就会生真火,上升蒸腾影响脾胃,需要改变饮食,减少五谷杂粮的摄入,这样才能避免实火的产生,这样才能让体内的水分更加均衡。精气归髓骨,合荣为护卫,流行血脉,集营养之极,壮而成脂,遂成肌。人中有气,五脏六腑之气。咸者其味亦如斯。腰肾同时受虚寒之苦,又不能生出蒸气谷气,致使小便频繁,故味甘色透而有寒意,皮肤干燥而无光泽,此为腰肾虚寒之故。尿量少、次数多都是因为体内精气不足,因此尿量下降出现消瘦的症状。肺为华盖,五脏中,有暖气在下面蒸发,可使肺保持润泽;若下边寒气极重,阳气上不去,则肺燥口渴之症也。《景岳全书》中提到:古人以为三消者是火证的表现,其实是由于邪热过盛而发生的;《易经》否卦上为乾卦,下为坤卦,表示实为阴气亏虚,故有虚火之人。证据可归为阴性或阴性,特别是这种区分多数被忽略,故可归为阴性或阴性。如渴得多的人,叫消渴;如膏滋之人,排尿淋浊,谓之肾消。这种情况一般是火旺则阴虚所致,属阳消之象。正如《气厥论》所言:心寒,乃因肺气亏虚所致,以致心神受累。正是由于元气衰弱,所以金寒水寒。水不能蒸发为气,而气却可以使水变成凝滞之态,阴虚阳虚之证何尝不是如此呢?三消者的治疗,必须对其脉搏、疾病症状及身体状况进行仔细观察。只有查明源头,及时了解伪火等症状,才能让自己从根源上恢复健康。
  2.中医糖尿病的症状、影响因素和防治
  糖尿病初、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其病在脾。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也就是把饮食的精微之物通过肺脏的气化作用,分散到整个身体中去。此功用又称化血、散精。若脾虚则消化功能减弱,造成糖尿病患者可供糖分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引起脾虚的原因,可归于饮食、倦怠、运动量不足、肝气郁结影响脾等四个方面。其中由于脾胃相克,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主食吃得过多,或吃得过饱,对脾胃的负担过重,久之必然会损伤胃部,使脾功能减弱。气虚则功能衰弱,纳化皆失其常,阴虚则热自内生,津液为之,气虚则气衰,阴虚则热自内生,中医的看法是,糖尿病可归为机体阴虚所致的一种疾病。凡伴有痰热淤塞的阴虚伤阴耗气者,多属消渴症发生的本虚标实证,发展为消渴症肾脏病。其中,因脾肾亏虚或肾阳虚衰、脾阳虚衰引起的浮肿等。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说法是消渴症,需要早期规范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消渴症是非常有必要的。体质因素、饮食因素、年龄增长、外感邪毒等都与引起消渴症的原因联系在一起。疾病发生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一般需要通过中医辨证及时到中医科就诊,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益津降糖颗粒、十味羽泉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这样就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大家对于中医眼中的糖尿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暴饮暴食,做到低脂低糖饮食,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平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有氧锻炼,如跑步、跳绳、游泳等,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