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无感互认”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感”
亳州市创新大数据政务,实现22项资格认证结果互认复用

  社区工作人员王书丽利用大数据平台核查辖区内老人的信息。 

  本报讯 “往年要跑好几趟,今年哪也不用跑,各项补贴都不少!”11月13日,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居民孟庆华边展示手机短信,边夸赞政府数字化服务给他带来的便利。
  今年65岁的孟庆华享受退伍老兵补贴、城乡居民养老金等津贴。今年5月底,他忘记认证,谯城区人社局却给他发来信息,告诉他所有的认证已经完成了。
  借助“无感互认”大数据手段,亳州市目前约有136万人像孟庆华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22项待遇补贴领取资格认证,该领的津贴一分也不少。
  据介绍,以前每到认证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群众都是排队在相关部门或社区窗口进行现场认证,这不仅浪费了群众大量时间,也加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虽然通过手机进行人脸识别也能认证,但是不少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农村老人甚至没有手机,仍然需要到社区窗口“排长队”。
  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工作人员王书丽说,认证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大,每到认证集中时段,社区干部就是加班加点干仍遭群众抱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雪梅说,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研,研究提出“无感互认”改革,决定利用大数据手段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让数据来跑腿、让群众不跑路。
  “无感互认的改革,其亮点不仅是‘无感’,更难得的是‘互认’。”黄雪梅说。“无感”认证解决了群众领取津贴的困难,亳州市政府还在政府部门“互认”认证数据上实施了创新。
  “互认”是指亳州市各有关部门依托平台数据、通过共享复用方式,在确定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时实行“互认复用”。
  黄雪梅说,“无感互认”改革,不是仅限于人社部门的养老金发放认证,而是覆盖所有“需要生存认证”的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工作。
  目前,亳州市教育、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10个部门依托“无感互认”平台,以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结果为抓手,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22项待遇补贴领取资格认证结果互认复用。
  亳州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柴涛说:“无感互认”打通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领取人的身份信息更加透明,不仅能让老人的各项待遇应享尽享,也避免了个别居民钻空子“冒领、多领、重领”社保养老金。“截至目前,‘无感互认’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违规数据41条,追回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100多万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洪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