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弟从芜湖发来微信消息,说是学校在联系长三角区域的校友,问我安庆还有别的校友吗,随后便邀我加入了“长三角区域港湾人”微信聊天群。
我按吴学弟要求,修改了群里的微信个人信息。吴学弟问我安庆还有没有其他校友,我只能尽我所能地提供些残缺不全的信息。比如庞君,他与我同届,毕业后一起分回了安庆(那时候大中专毕业生是包分配的),但他上了不到一年的班,便辞职下海创业了,后来虽在街头偶尔遇见过一两次,但也只限于打声招呼,然后擦身而过而已,不曾留下任何的通讯方式。
还有盛君,与我学的是同一专业,低我几届,起初被分到了我供职的地方,但他也受下海经商潮的影响,不久就办了停薪留职手续(那时候停薪留职很时兴,这也是时代的烙印),去南方闯荡了几年。几年后归来,他去了市里的另一家单位。此后他因要办调动手续,回过几次单位,留有联系方式。因多年未曾联系,不知他的通联方式还能不能用。
而胡君呢,一毕业就分在了池州。我与他同届,虽学的不是一个专业,关系却走得近。我记得那年我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有一位高中同学向我提供了胡君也被同一所学校录取的消息,在那位同学的牵线下,我与胡君在开学前就认识了。我们一起搭乘江申号江轮去的上海,一起在周末去过上海动物园,一起坐公交去过上海的外滩,看黄浦江两岸的灯火。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他结婚的时候,请我去女方家搬嫁妆。他回安庆,也多次上我单位找我。我以为我们虽分处安庆、池州两地,联系是不会中断的,但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流逝,毕业时间越来越久,我与他的联系也渐渐少了。有一年,我想起好久没有与他联系了,便打他的手机,语音提示此号码已停用。于是不得不遗憾地挂了电话。心里却在那一刻觉着莫名的失落。曾以为我们相互留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是永远不会走散的,哪想在尘世里,我们还是走散了。
我知道我不能完成吴学弟交待的任务了。走散了,都在时间里走散了。时光流转,光阴故事的转换,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散,最后各自落下,各自安好,却不知他人如何。